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韩平 徐翠枚
一、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研究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深远理论价值和重要实践意义。在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历史中,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集中在从数量增长角度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数量扩张的对策建议,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则相当匮乏。因此,研究经济增长质量可以发展和完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新视角上对经济增长理论的扩展。从实践上看,研究经济增长质量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应用性。首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海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内容是将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质量型经济增长方式。其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海南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经济结构是按照经济的内在联系优化资源配置,使资产存量和增量交互作用、发挥最大效益,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提供保障。再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避免经济建设中的大起大落,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保证海南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国外最早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学者是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卡马耶夫,他于1977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他的经济增长质量观是一种狭义的定义,仅是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经济增长的效率。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提到了经济增长的某些消极后果,并将其归于负的经济价值,但没有对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研究。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某一方面,较少有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
国内较早提出的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思想当属邓小平。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统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以重点带动全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狭义角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主要是指资源要素投入比例、经济增长效果及经济增长的效率,体现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武义青(1996)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以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来衡量。质量高的经济增长,表现为以相同的投入量取得较多的产出量或以较少的投入量取得相同的产出量”。郭克莎(1996)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主要表现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的高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货膨胀的状况、环境污染的程度。
从广义的经济增长质量来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存在不同的看法。钟学义(2001)认为不仅要从生产率角度考察还要从经济波动、经济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进行考察。毛海波(2009)把经济增长质量界定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国民经济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分享性、创新性及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劣程度。
目前常用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法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单指标评价,比如用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投资效果系数等单一指标考察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是由于单一指标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小,且往往都是从经济效率方面来考察,故单指标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显得粗略;二是综合评价,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构建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展开综合评价。
国内学者近些年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大多都是关于中国整体经济质量的总体研究,如单薇(2003)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潜力四方面确立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的评价理论,对1995-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李俊霖、叶宗裕(2009)运用经过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1978-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除了关于中国整体经济质量的总体研究文献外,还有关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文献,但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毛燕玲、肖教燎和傅春(2008)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中部地区六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增长质量。王文彬、王雅华(2009)对我国中部六省的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
以上学者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都未将焦点聚集在海南省,对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分析评价缺乏,因而本文从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视角来对2001-2011年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做详细分析,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增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国民经济的优劣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反映的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波动幅度。剧烈的经济波动意味着产出的巨大损失。增长率过高往往导致通货膨胀,增长率过低又会造成通货紧缩,这样会破坏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降低一个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稳定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即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显然单位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多,要素生产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经济增长的直接源泉有两个:一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两者在经济增长中的构成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增长的方式。有效性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集中反映,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三)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反映的是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经济结构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贸易结构等,在各类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产业结构合理,则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的,它会带来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如果产业结构扭曲,无效投入就会增大,资源配置的效果就会降低,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不可能实现。因此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或合理性也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
(四)经济增长的分享性
经济增长的分享性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效果。指经济增长对于减少贫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使更多的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如果经济增长率很高,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较低,长期的贫富两极分化,失业率有增无减,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低质量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居民能否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反映了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
(五)经济增长的创新性
经济增长的创新性主要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大小。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明显。制度创新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继而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指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在本文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仅指资源、环境的承载经济长期增长的能力。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要素与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有机整合的过程。只有在自然资源被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
显然上述六个方面,彼此之间并非相互独立,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实际上经济结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在经济增长的效率中反映出来;而稳定性的实现又意味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造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评价指标虽然是研究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但它却是从确定现象的性质开始的。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其内涵必须要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要通过实际工作来取得,评价指标的内涵也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二)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能够满足分析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尽可能将经济增长这一系统内的各不同方面、各不同分支的变化情况都加以描述。同时,指标体系中所列入的各项统计指标应该是能够在实际中取得数据,或利用现有资料加工后取得数据的指标。对那些虽然具有评价功能,但在实际中无法统计或难于取得数据的指标应予以剔除。
(三)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作为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首先要求实用,即指标体系要涵盖经济增长质量的方方面面,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与此同时,指标体系的设计还要科学合理,要能体现出经济增长质量最基本的特征,指标体系内部各指标之间相互衔接、边界清楚,指标体系层次划分清晰、合理,各指标权重分配得当。
(四)可比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一方面是对某一特定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另一方面是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或是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尽可能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五)评价资料的可信度和公开性相结合
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结果要向全社会公布,必然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在评价中所使用的基础数据均应取自国家权威部门公开发布的数据和各种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以便社会各界监督和检查。
(六)可完善性
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更确切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成果,因此不应过分强调它的完备性。在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满足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是必要的,但由于在经济增长质量统计中将会遇到许多精确度量有难度的内容,无论在指标的设计还是数值测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试验性成分,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将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克服种种困难。在建立初期,不应过分强调它的完备性,不应等到一种方法变得完美无缺时才去应用,要鼓励各种大胆的、积极的、有价值的探索活动。可以考虑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先从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着手进行,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直至最后形成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四、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及指标权重设置
根据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和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参考国内、国际已建立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征求有关专家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意见的前提下,本文从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经济福利、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资源环境的持续性等七个方面建立符合海南省省情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2001-2011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框架见下表1:
表1 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计算及说明 |
A 经 济 效 益 | a1 :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正) a2 、 投资效果系数(正)
a3 、 单位能耗产出率(亿元/万吨标准煤)(正) a4 、 土地产出率(万元/公顷)(正) | GDP/从业人员总数,反映活劳动消耗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GDP增加额/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 GDP/能源消费总量,反映物质消耗的产出效益
GDP/土地面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经济指标 |
B 经 济 结 构 | b1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正) b2 、 城镇化率(%)(正)
b3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正) b4 、 最终消费率(%)(正)
b5 、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正) | 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程度 城镇人口/总人口,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反映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是经济现代化和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的标志 最终消费量/支出法GDP,反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反映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的适应程度 |
C 科 技 进 步 | c1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正) c2 、 每万人科技人员专利授权数(件)(正) c3 、 每万人科技人员科技论文数(篇)(正) c4 、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正) | 反映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强度以及科技创新能力 反映自主创新能力
反映科技投入的效果
反映科技创新主体方面的投入和拥有情况 |
D 经 济 福 利 | d1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正) d2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 d3 、 就业弹性系数(正)
d4 、 人均预期寿命(岁)(正) d5 、 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额(元)(正) d6 、 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正) | 反映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反映城镇居民自由支配收入的情况
从业人数增长率/GDP增长率,反映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反映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 反映居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
衡量某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
E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e1 、 人均GDP(元)(正) e2 、 外商投资比重(%)(正)
e3 、 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元)(正) e4 、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正) | 反映综合国力强弱 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和强度 反映经济建设资金来源的充裕程度
反映信息能力的强弱 |
F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f1 、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逆) f2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逆) f3 、 城镇登记失业率(%)(逆) | GDP增量/上年GDP 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失业人数/劳动人口总数,反映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 |
G 资源环境的持续性 | g1 、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吨)(逆) g2 、 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立方米)(逆) g3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 g4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 |
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产生量
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量/总处理垃圾量 |
综合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指标一致化和无量纲化使得不同单位和性质的指标能够加权比较;二是指标权重的计算。主观赋权法一般利用德尔菲法;即根据专家经验判断评估权数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不足之处是没有考虑到经济系统内部的各种联系;而且不同专家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熵值法弥补了主观赋权的不足;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衡量各种指标的内在联系;客观的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力求准确地衡量近些年来海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
(一)熵值法的介绍
设有n个待评方案,p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 ij ) n ×p 。对于某项指标x j ,指标值x ij 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信息熵H(x)=-∑p(x i )lnp(x i )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所以,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方案集中各方案基于熵的相对优异性量化评价指数,从而依此做出对各方案的评价。
(二)熵值法的运用
用熵值法进行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步骤是:
将11个年份看作是11个待评方案,30项评价指标中,由于f1、f2、f3、g1、g2五项指标为逆指标,先对这5项指标取倒数正向化,从而形成原始数据矩阵X=(x ij ) 11 ×30 。
1、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方案指标值的比重P ij ,即P ij = x ij /∑x ij (i=1,2,3,…,n)。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 j : e j =-k∑P ij lnP ij (i=1,2,3,…,n),其中:k=1/lnn,ln为取自然对数。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 j : g j =1- e j 。
4、计算权值:W j =g j /∑g j (j=1,2,3,…,p)。各项指标的e j 、g j 和W j 计算结果见下表2:
表2 各项指标熵、差异性系数及权值
指标及准则层 | e j | g j =1-e j | W j =g j / ∑g j |
a1 | 0.970515 | 0.029485 | 0.042010 |
a2 | 0.990050 | 0.009950 | 0.014176 |
a3 | 0.995953 | 0.004047 | 0.005766 |
a4 | 0.966560 | 0.033440 | 0.047644 |
A |
|
| 0.109595 |
b1 | 0.999591 | 0.000409 | 0.000583 |
b2 | 0.999147 | 0.000853 | 0.001215 |
b3 | 0.998847 | 0.001153 | 0.001643 |
b4 | 0.999157 | 0.000843 | 0.001201 |
b5 | 0.999963 | 0.000037 | 0.000053 |
B |
|
| 0.004695 |
c1 | 0.977114 | 0.022886 | 0.032607 |
c2 | 0.960819 | 0.039181 | 0.055823 |
c3 | 0.971472 | 0.028528 | 0.040646 |
c4 | 0.957786 | 0.042214 | 0.060145 |
C |
|
| 0.189221 |
d1 | 0.976738 | 0.023262 | 0.033143 |
d2 | 0.973428 | 0.026572 | 0.037859 |
d3 | 0.977236 | 0.022764 | 0.032433 |
d4 | 0.999967 | 0.000033 | 0.000046 |
d5 | 0.847052 | 0.152948 | 0.217914 |
d6 | 0.975529 | 0.024471 | 0.034865 |
D |
|
| 0.356260 |
e1 | 0.960298 | 0.039702 | 0.056566 |
e2 | 0.972906 | 0.027094 | 0.038603 |
e3 | 0.960134 | 0.039866 | 0.056800 |
e4 | 0.949746 | 0.050254 | 0.071600 |
E |
|
| 0.223569 |
f1 | 0.981291 | 0.018709 | 0.026655 |
f2 | 0.999837 | 0.000163 | 0.000232 |
f3 | 0.987775 | 0.012225 | 0.017418 |
F |
|
| 0.044305 |
g1 | 0.996090 | 0.003910 | 0.005570 |
g2 | 0.968981 | 0.031019 | 0.044195 |
g3 | 0.991853 | 0.008147 | 0.011607 |
g4 | 0.992292 | 0.007708 | 0.010982 |
G |
|
| 0.072355 |
5、根据权值,可计算综合评价值:F i =∑W j P ij (j=1,2,3,…,p)。
五、2001-2011年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
(一)经济增长质量总体评价
由下图可知,除2010年外,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主要是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10年海南省经济增长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的调控尚未及时跟进。从类别来看,2010年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经济福利、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三类指数下降。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平均提高了0.010294。
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与GDP增长率走势的关系图来看,2001-2007年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同步发展,2008-2011年海南省经济增长数量发展走势呈现波动变化,而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在逐步优化。而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不一定高;GDP增长率较低的年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也并不一定高。因此,GDP的快速增长不一定伴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经济效益评价
由下图可知,除2006年和2009年外,海南省经济效益指数逐步向好。2006年和2009年经济效益指数下降的原因分别是土地产出率和投资效果系数较低。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效益指数平均提高了0.009859。
(三)经济结构评价
由下图知,除2003年外,海南省经济结构指数逐步上升。2003年经济结构指数略微下降的原因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较低。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结构指数平均提高了0.000957。
(四)科技进步评价
由下图知,除2002年外,海南省科技进步指数稳步提高。2002年科技进步指数下降的原因是每万人科技人员专利授权数和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此外,十年间我省科技进步指数平均提高了0.010204。
(五)经济福利评价
由下图知,除2003年和2010年外,海南省经济福利指数不断提高。2003年和2010年经济福利指数下降的原因分别是就业弹性系数和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额较低。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福利指数平均提高了0.017201。
(六)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评价
由下图知,除2010年外,海南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指数稳步提高。2010年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指数下降的原因是人均邮电业务量明显减少。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指数平均提高了0.006909。
(七)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评价
由下图可知,海南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指数波动频繁。主要是决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指数的3个指标中,经济增长波动系数的权重最大,而经济增长波动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极不稳定。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指数平均下降了0.001153。
(八)资源环境的持续性评价
由下图可知,海南省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决定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指数的4个指标中,人均工业废弃排放量的权重最大,而人均工业废弃排放量评价得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此外,十年间我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指数平均下降了0.004744。
(九)经济增长质量的横向分析
由下表3可知,2001-2011年制约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存在差异。2001年、2003-2006年主要是经济福利指数偏低;2002年主要是科技进步指数的影响;2007-2008年、2010年主要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指数的影响;2009年、2011年主要是资源环境的持续性指数偏低。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福利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资源环境的持续性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表3 经济增长质量横向比较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结构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效益 | 科技进步 | 经济福利 |
2001 年 | 0.116463 | 0.111648 | 0.087019 | 0.055894 | 0.054637 | 0.054234 | 0.029044 |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结构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效益 | 经济福利 | 科技进步 |
2002 年 | 0.1179 | 0.103362 | 0.088718 | 0.060916 | 0.060185 | 0.04399 | 0.039833 |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结构 | 经济效益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科技进步 | 经济福利 |
2003 年 | 0.115208 | 0.101731 | 0.088289 | 0.06471 | 0.063097 | 0.056312 | 0.041936 |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结构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科技进步 | 经济效益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福利 |
2004 年 | 0.103541 | 0.088676 | 0.085305 | 0.083608 | 0.07392 | 0.070363 | 0.044614 |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结构 | 科技进步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效益 | 经济福利 |
2005 年 | 0.095081 | 0.089447 | 0.085765 | 0.083517 | 0.077294 | 0.076162 | 0.05056 |
| 经济结构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科技进步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效益 | 经济福利 |
2006 年 | 0.090328 | 0.088701 | 0.088448 | 0.088284 | 0.079642 | 0.06953 | 0.051723 |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效益 | 经济结构 | 科技进步 | 经济福利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2007 年 | 0.104546 | 0.096859 | 0.091331 | 0.090389 | 0.088957 | 0.081058 | 0.075931 |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福利 | 经济效益 | 科技进步 | 经济结构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2008 年 | 0.11916 | 0.117984 | 0.110275 | 0.095748 | 0.091398 | 0.07543 | 0.069318 |
| 经济福利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科技进步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效益 | 经济结构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2009 年 | 0.16965 | 0.125077 | 0.117533 | 0.108964 | 0.106725 | 0.093381 | 0.073407 |
| 经济福利 | 经济效益 | 科技进步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结构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2010 年 | 0.160491 | 0.13377 | 0.131856 | 0.11039 | 0.09483 | 0.075755 | 0.068899 |
| 经济福利 | 科技进步 | 经济效益 | 经济发展 的竞争力 | 经济运行 的稳定性 | 经济结构 | 资源环境 的持续性 |
2011 年 | 0.201052 | 0.156273 | 0.153227 | 0.12498 | 0.100119 | 0.096584 | 0.06902 |
六、提高海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在当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海南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现阶段提高海南经济增长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海南省各个地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立。但由于农业对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已越来越小,在政策上要鼓励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二是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提高对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可将文物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内容相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结构化和多元化。在完善已有的旅游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注重搞好区域内外的交通运输、旅游住宿特色餐饮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二)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调整经济结构、开展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支撑和不竭动力。要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增加科技投入,鼓励专利发明,开发知名品牌,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要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能力。二是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四是加强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五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再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适合海南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之路。
(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确保经济良性运行
一是加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监控。要提高海南省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首先需要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政府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改善措施,不断调整和提高,以促进我省经济增长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二是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确保物价稳定。如严厉监管地方的征地和拍地活动,开拓更多的海外食品来源渠道,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完善食品涨价与贫困户补贴挂钩制度等,使通胀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三是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有效解决就业难题。努力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特别是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人力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医药食品生产、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生产、建筑环保材料生产、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生产等轻工类项目和产品;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业、房地产业及金融保险证券业,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改善资源环境
一是要在全社会加强资源国情国策国法教育,增强忧患意识、节俭意识,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二是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限期淘汰耗能高、耗材多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三是通过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四是健全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人。除了相应的罚款,还应追究排污者的法律责任,给予行政处罚。对不符合环保要求、资源开发、安全生产的工农业项目,坚决不予审批核准,金融机构不予贷款。五是建立公共环境资源付费制度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政策,投入形成长效环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