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目前暂无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和确认病例
10月15日,海南省召开2014年全省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南海网记者刘麦摄)
南海网海口10月15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刘麦)10月15日,海南省召开2014年全省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通报了海南登革热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情况。海南省副省长陆俊华在会上强调,要积极主动把各项防控措施谋划得更细致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海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韩英伟通报了海南登革热和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的情况。在登革热防控工作方面,海南省重点加强海口、三亚等口岸城市和万宁、陵水、临高等蚊虫密度较高市县的防控工作。启动了全省蚊虫密度应急监测工作,监测点由常态的18个增加至295个,实施掌握了各市县防蚊灭蚊情况和蚊虫密度;在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方面,省卫计委牵头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了海南省埃博拉出血热联防联控小组,进一步加强疫情跟踪监测。
据了解,9月26日以来,海南及时调查排除疑似登革热病例21例,确诊5例,这5例患者中有3例是由最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发现的。
针对5例输入登革热病例,海南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措施,日前5例病例已痊愈。对24名密切接触这进行医学观察,对疫点周围进行了消杀灭蚊处理。但从全省的虫媒密度监测情况看,市县布雷图指数高于20警戒水平的有142个点,占监测点数的48%,存在着输入病例造成本地疫情暴发流行的风险。
海南省卫计委与省公安厅等部门还对4名来自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国入境人员进行了健康监测,专门有2名人员负责健康监测。目前,海南省无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和确认病例。
韩英伟强调,各市县要切实做好全省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除四害”活动,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消除病媒孳生场所,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和能力,做到群防群控。海南省副省长陆俊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认真吸取海南历史上以及当前周边省份的经验教训,提高警惕。秋冬季是海南旅游的黄金季节,一旦发生登革热、埃博拉等传染病输入性疫情引发本土的暴发流行,势必严重冲击海南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各市县、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防控工作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防控任务要分解到最基层,绝不允许出现以会议文件代替工作落实。全面启动问责机制,对造成疫情传播扩散者,要严肃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另外,秋冬也是流感和禽流感的高发季节,不明原因肺炎等相关监测工作要盯紧抓好。
小编提示: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由伊蚊(俗称花纹或者花斑蚊)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流行季节常是天气湿热、蚊虫滋生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
什么是伊蚊?
伊蚊是蚊科中的一种,有时也被人们叫做“花蚊子”。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叫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资料图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①发病较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常为24—36小时内达到39度到40度;
②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
③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④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预防登革热,先防蚊虫滋生
①最有效的消除伊蚊的方法是消除伊蚊的滋生地,包括小型喷灌、旧轮胎、塑料袋等积水地方,必须采取每个星期翻盆倒灌消除积水或放农药、清理置容器等综合措施;
②每个星期使用杀虫剂喷洒室内和室外,也可使用蚊帐、门窗纱网防蚊、用电蚊香、驱蚊器来防蚊;
③及时清理垃圾、垃圾统一回收处理,保持坏境的清洁和卫生;
④室内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洗瓶换水、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应避免种养水生植物,如必须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⑤改善室外环境卫生,疏通下水道,铲除杂草,及时清除各种无用积水(如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树洞等。
埃博拉病毒是什么?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疫情如何预防?
埃博拉病毒属于接触感染,就是说病人碰过的地方正常人去碰了也有可能感染。勤洗手、公共场所带手套口罩,回来后手套口罩也要消毒,喝银离子消毒后的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