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又有两名烈士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原标题:我省又有两名烈士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六连岭烈士陵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海南日报海口8月24日讯(记者张谯星刘操)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今天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曾在我省抗击日寇的琼崖人民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琼侨服务总团副团长陈琴(1911—1940)、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第2支队1大队政治委员吴浪渡(1914—1942)在列。
去年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第3大队队长黄振亚(1905—1940)、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第3支队支队长林伯熙(1909—1942)、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黄魂(1903—1944)在列。
此外,国家今天还公布了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我省万宁六连岭烈士陵园入选。
六连岭烈士陵园是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位于万宁市和乐镇六连村。1961年,为纪念坚持六连岭革命斗争而牺牲的近千名烈士,当地政府在六连岭东麓兴建“纪念碑”和“纪念亭”,1976年扩建为“六连岭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42亩。据了解,在已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我省已有2处入选。去年,国家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入选。
入选著名抗日英烈名录烈士事迹介绍
陈琴
陈琴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新加坡琼侨回乡服务团(星洲团)团长,后来又当选为琼侨服务团总团副团长。他离开我们已经40多年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海南人民的心中。
陈琴原名陈继猷,又名陈奋。1911年出生于文昌县昌洒乡抱才村一个贫农的家庭。父亲陈书勤,母韩氏,只生他一人。父亲因贫病交加,无钱就医过早去世,遗下母亲,靠务农把他养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只读了几年书,10多岁时在家务农,母亲为他娶了个童养媳,名叫符连英。结婚后,生下两个男孩(陈业汇、陈业合)。
1928年陈琴到新加坡谋生。由于幼年受过大革命的影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在新加坡做洋工又受过帝国主义和反动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目击工人阶级受苦受难,这使他懂得:工人阶级要得到自由解放,必须参加革命,与帝国主义和反动资本家作坚决的斗争。由于革命理想的躯使,陈琴于1929年参加了马共领导的马来亚赤色工会组织,参加和领导工人运动,曾多次参加领导过星洲洋务工人为改善生活而举行的罢工斗争。
1930年2月他参加了马共党的组织,不久,任星洲洋务加东区党支部书记。在星洲市党委的领导下,他积极发动工人群众参加工会,在加东区以星华学校为中心组织青年工人读书会、音乐会等组织,向青年工人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和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不久加东区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就很快发展起来,有百余名青年工人参加了革命组织。后来,陈琴和刘铁平、梁球,韩光等同志又分头在东凌区、港区、章宜区,无吉世玛区开展工作,前后组织建立了几个区的党支部和工人群众的工会组织。为了加强统一领导星洲洋务工人向帝国主义和资本家开展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斗争,星洲市党委快定成立星洲洋务党总支委员会,决定陈琴为总支书记,方克、胡曼新为党总支委员(方克为组织委员,胡曼新为宣传委员)陈琴深入群众,领导了四排坡医院、章宜军港后港军营加东英人游泳俱乐部等单位的洋务工人进行为改善生活的罢工斗争。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中华各族人民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着生存和自由解放,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战。这期间,以动员组织华侨支援祖国抗战为中心,陈琴前后组织“星洲洋务工人抗敌后援会”,“星洲洋业工人筹赈分会”、“星洲洋业工人互助社”,“星华商工友爱社”等抗日团体,宣传抗日救国,发动侨胞出钱出力,捐款筹募各种物资支援祖国抗战。1939年日寇侵占海南岛后,陈琴又发动琼侨同胞成立“琼侨救乡会”、“琼侨救济难民联合会”等,积极做侨领和侨胞的工作,使进步侨领郭新、符致逢、王谟仁、王兆松等先生出来领导琼侨开展救国救乡活动。接着,陈琴又和韩光、陈平、梁球、方克等同志发动一批琼侨爱国青年组织“星洲琼侨回乡服务团”。陈琴为团长,梁文墀为副团长。
1929年8月,陈琴、梁文墀两同志率领服务团并携带一大批物资及药品经广州湾、硇洲,偷渡琼州海峡,直接回琼参加抗日工作。陈琴带领星洲琼侨服务团与香港团、越南团会合后,不怕艰苦,积极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受到抗日部队和党政机关的赞扬。1940年8月,陈琴奉命前往新加坡向“琼侨救乡会”和“琼侨救济总会”汇报工作,不幸在海上遇到日敌兵舰,被日寇逮捕杀害,光荣牺牲。
陈琴同志生前对党、对人民、对革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陈琴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如他一向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来不计较个人名利。他经常日以继夜地工作。在新加坡,陈琴经常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列主义,对工人群众贯输革命思想,灵活地发动和领导工人群众同帝国主义、资本家做斗争。他经常讲:“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全人类,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才能获得彻底解放。所以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一意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陈琴革命立场坚定,勇于和敌人作斗争,也善于和敌人作斗争。在领导罢工斗争中,他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善于及时分析斗争形势,及时揭露敌人阴谋,及时提出正确的斗争对策,去争取斗争的胜利。他和方克在新加坡四排坡医院领导过一次有数千名工人(包括医生、护士、工人)参加的罢工斗争,这次斗争能够取得胜利,就是由于他立场坚定,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正确的斗争对策。
陈琴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凡是党交代给他的任务,无论碰到多大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努力去完成。从他在新加坡搞工运到日寇侵琼之后,组织“琼侨救乡会”、“琼侨救济难民联合会”,直至最后率领星洲团回乡开展抗日工作,都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他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战胜困难、敢于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得到华侨和同志们的高度赞扬。
陈琴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中,他发扬民主,善于倾听群众意见。在生活上,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陈琴牺牲时年仅29岁,他为革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的事业。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追忆我的父亲吴浪渡
1942年6月,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海口市郊外被日本鬼子枪杀,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我的父亲——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第一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政委吴浪渡。为了缅怀父亲,告慰烈士的英灵,特撰文追忆逝去的父亲,以资纪念。
从进步学生到党支部书记
我的父亲原叫吴名章,字兆荣,参加革命后改名浪渡(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书上恢复其“兆荣”名字)。
1914年,父亲出生于广东省海南岛儋县白马井镇(今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的一个穷苦家庭里。1935年,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核,我父亲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儋县中学早期的学生党员之一。5月,我父亲受命担任儋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父亲一边念书,一边积极参加校内外的革命活动。他曾秘密组织指导学生党员撰写进步文章,编写进步墙报,宣传进步思想和革命道理,还组织发动中学生走上街头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等。那时,我父亲还是一个中学生,作为一个学生党员,他已初步显示较强的组织能力。
立碑为证坚决跟党闹革命
1937年春,党组织决定选送我父亲到广东省立师范教育专修班学习深造。辗转到广州后,我父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秋,我父亲从专修班结业后回到了海南儋县,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担任白马井镇涌泉小学校长。1937年秋的一天,经过周密安排,我父亲秘密召集白马井镇的一些进步青年,在三江巷吴俊云家开会。我的父亲让与会的薛波润和吴俊云、苏邦贞、蒲德养等人秘密找来一块石碑,在上面刻上了“坚决跟共产党闹革命”九个大字,并在背面欣然刻上了他们几个人的名字,然后把石碑埋在吴家的水井旁,让“天地作证”!我父亲和当地几位进步青年效法古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刻碑立志,昭示了跟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坚强决心。
受命出任白马井区委书记
我父亲在白马井组织进步青年“刻碑立志”后不久,中共儋县县委任命我父亲接替潘云汉同志出任白马井区委(又称江南区委)书记。担任区委书记后,我父亲在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儋县县委的指示,积极主动地向县委书记李汉同志请示和汇报工作,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党的抗日救亡的政策主张。他还多次与潘云汉、潘江汉、麦言夫、李何杞等人一起讨论抗日宣传工作,发挥了区委书记应有的作用。
1938年初,经李友杜、林国柱的介绍和安排,我父亲先后到南岸和竹古,负责动员谢宝辉、李志华与李木森等人参加抗日宣传活动。组织了白马井的渔工举行抗日游行示威。为儋县的抗日救亡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因工作需要,我父亲先后被安排到儋县三都区南滩小学和光村区沙表头小学任校长。在南滩和沙表头小学任教期间,我父亲多次带领进步师生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他们把平时收集来的各个乡村的最新信息,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用当地方言演唱,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开展抗日救国做宣传工作是当时中共儋县县委的中心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不止我父亲一个人,在儋县其他地区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我父亲在南滩和光村地区的工作曾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大力支持,吴丹心和蒲德养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革命女青年多次从白马井和新英等地秘密收集革命书信与信息,然后带给我的父亲,由我父亲整理后编成山歌传唱。我父亲还带领吴丹心、蒲德养她们到邻近学校的村庄,去召集妇女开会,并让这两位革命女青年演唱自编的抗日救国山歌。山歌是用儋州方言演唱的,歌词浅白通俗,群众听得懂,因此很有鼓动力。其中的一首山歌是这样唱的:“妹妹送哥去打阵(打仗),为国莫辞(说)劳苦辛。自古尽忠难尽孝,上阵冲锋莫退身(后退)。日寇妄想亡中国,杀人抢掠又烧村。残害儿童与女子(妇女),拆开(拆散)兄弟骨肉亲。有志青年应报国,消灭鬼子救人民。”
抗日山歌直白易懂,老百姓听得进去,因而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年轻人就是听了他们的抗日宣传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我父亲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常与潘云汉、潘江汉、吴明、谢轨道、麦言夫等人,撰文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揭露日寇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推翻反动统治,赶走日本侵略者。我的父亲还练得一手好书法,当时街头张贴的革命标语,多半出自我父亲之手。我的父亲口才颇佳,演讲是他的长项。他常走上街头进行演讲,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在担任白马井区委书记期间,我父亲多次组织党员与进步青年深入集镇乡村,积极为抗日救国鼓与呼,号召当地有志青年勇敢地站起来,拿起武器,报效国家,抗日救亡!
以书店作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为配合琼崖特委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5月,我的父亲受命在儋县县城新州镇开办“大众书店”,同时开办的还有“月丰理发店”。大众书店由我父亲负责经营,月丰理发店由吴炬负责经营。在当时的中国,存在三股武装力量,一个是日本侵略者,一个是国民党的武装,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共产党的武装暂处弱势,因而在根据地之外的地区,共产党人只能转入“地下”,“秘密”工作。所以,我的父亲他们开设的这两个店,实际就是中共儋县县委的秘密联络站,他们以此作掩护,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展开斗争。在秘密战线的工作中,我父亲和吴炬以“店”作掩护,密切配合,印发革命传单、传播《新华日报》、《世界知识》,还接送掩护地下工作者等,有力地配合了琼崖特委的抗日救亡宣传,促进儋县的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6月,中共儋县县委成立青年工作部,我的父亲被任命为部长。
首任儋县学生抗日武装宣传队队长
1938年7月,我的父亲受命配合中共儋县县委书记李汉同志,同拥护抗日的国民党儋县县长陈宗舜就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事宜进行谈判。陈宗舜接受中共儋县县委的提议,支持抗日后援会和以儋县中学宣传队为基础,组建“儋县中学学生抗日武装宣传队”,由县政府拨给枪支、200多发子弹和活动经费。我的父亲受命出任首任抗日武装宣传队队长(后由谢凤安接任),潘江汉任副队长,队员有张绍箕、林荫森、吴明、李维唐、羊城高、唐承尧、陈爱英、谢名更、唐台山、万珍、郑杏桃、郑主东、郑涛声等(这批骨干后来都成为儋县共产党各级组织的领导人和琼崖纵队的指战员)。按照中共儋县县委的指示,我的父亲和潘江汉同志带领全体队员“挎枪背刀”深入到新州、新英、三都、干冲、白马井、松鸣、王五、长坡、东成、翰苑、光村、大成、松林、抱舍、长春等乡村巡回演出,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并吸收一批有志青年加入了党组织。
“儋县中学学生抗日武装宣传队”的工作及其成果,有力地配合了琼崖特委的抗日救亡运动,对琼崖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谈判起了推动作用。
从战时党政处负责人到县委委员
1939年4月16日,儋县汉奸头子吴卓峰、周颂清等人协助日寇从白马井西海岸登陆,从此儋县便笼罩在血雨腥风的恐怖之中。因形势急转,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我的父亲最终走出了学校,跟随潘江汉、谢凤安、黄金容等人奔赴儋县抗日战争的最前线。1939年6月,儋县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战时党政处。战时党政处是琼崖国民党当局根据共产党琼崖独立总队的建议决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抗日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宣传发动工作。国民党当局还要求共产党派出干部参加党政处领导工作。经国共双方协商,海南的战时党政处于1939年2月下旬正式成立。4个月后,儋县的战时党政处成立,我的父亲受命出任战时党政处负责人,队员有林荫森、李维唐、张绍述、唐白山和陈英女等人。我的父亲率战时党政处的同志以大星为基地,团结各党派、各阶层的力量,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各乡村组织青抗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开展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县里的抗日救亡工作。
儋县战时党政处的成立,对于加强儋县国共两党合作,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友党友军和各界人士共同抗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9年底,恢复了中共儋县县委,黄金容任县委书记,我的父亲和张绍箕、吴明等人被任命为儋县县委委员。我的父亲同时兼任青年部部长。
临危受命代理县委书记
儋县革命力量兴起后,琼崖特委决定中共儋县县委书记黄金容、琼总三大队队长黄振亚在儋县组建第六大队,黄振亚任大队长,黄金容兼任政训员。1940年4月初,黄金容、黄振亚从澄迈美合根据地返回儋县,途径抱舍村时遭日军袭击,两人不幸牺牲。特委随即任命我的父亲为代理县委书记,主持中共儋县县委全面工作。我的父亲与林松、羊城高等人就地为黄金容、黄振亚同志举行了简短的悼念仪式,旋即几个人从东成乡往光村赶,行至文柏村路边时,被国民党游击队王焕的部队强行扣留。我父亲等人临危不惧,巧妙地与王焕周旋,他们理直气壮地怒斥王焕破坏国共合作、破坏抗日的行径,王焕被驳得理屈词穷。最后,在有关方面的施压下,王焕不得不于当天下午将我父亲等人释放。我父亲等人于夜里三更时分回到光村乡宣安村,连夜召开县委紧急会议,研究黄金容、黄振亚牺牲的善后工作,以及继续组建第六大队的措施。会议情况报告特委后,得到了特委的批复:“第六大队仍由儋县发动群众捐献枪械,尽快组建起来。先编一个中队,并把大队架子搭起来,以后再扩大。”经过宣传发动,收到了不少捐献的枪械,儋县遂组建了第六大队的第十六中队,由陈宗虞任中队长,黄天辅任第六大队长,我的父亲兼任第六大队政训员。不久,我的父亲率第六大队开往总部改编。我的父亲任代理县委书记期间,1940年6月,大南区委在武教村宣布成立,符志行任区委书记,羊德光、黄正容和王之吉任委员,成立大南区抗日民主政府,并建立以羊德光为首的锄奸队,有力地震慑了日伪汉奸。
沉着果敢的大队政委
1940年秋,我的父亲被派往澄迈县美合村参加琼崖特委举办的党员骨干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任命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二支队第一大队政委。1940年12月“美合事变”后,由张开泰领导的第四大队奉命西撤到儋(县)、白(沙)、昌(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这时,潘祥汉、杨应时领导的儋县两个游击中队,按照琼崖特委的指示,进入白沙县七坊乡,同第四大队合编成立第三支队。张开泰任支队长兼政委,韦学仕任政治处主任。下辖两个大队,第一大队长、政委由张开泰兼任(大队长后为陈永泰);第二大队长为潘江汉,政委为我的父亲(后由吴明接任)。1941年夏,三支队奉命东调。在途经乐东县黑眉岭(乌槐岭)、崖县的高峰,陵水、保亭边界的响水和保亭县八村等地同日伪军作战多次,冲破了日伪军的重重堵截,战胜了种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保亭县七弓乡,在总队参谋长李振亚派来的部队接应下,于1942年初到达万宁县六连岭抗日根据地。三支队经过半年多长途跋涉,途经8个县,行程达1000多公里,沿途紧紧地依靠群众,英勇善战,打出了我党我军在琼南地区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为后来发展南区的抗日斗争,巩固与扩大南区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在随支队东进中,我的父亲紧密配合潘江汉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果敢指挥,沉着应战,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胜利到达了六连岭抗日根据地。
三支队在六连岭根据地经过短暂整训后,与活动于乐万地区的独立特务大队合并。
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1941年11月10日,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为了督促“抗日民主政府施政方针”的落实,1942年初,琼崖特委组织了“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视察团”到各地视察。马秋江为视察团团长,我父亲和符日恒等为团员。视察团先后到临高、儋县、澄迈、定安和琼山等县视察工作。期间,我父亲还到琼山演丰区和美安区等地为党员训练班讲党课。他向学员讲授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和党的抗日救国政策。视察团在琼山县东山区冲树坡村视察时,被当地汉奸告密,大批日军于凌晨突袭冲树坡村,视察团陷入重围,敌众我寡,危在旦夕。视察团被迫突围。突围中马秋江团长中弹牺牲,我的父亲和符日恒等人不幸被捕。日军随即将我的父亲等人押往海口。在海口关押处,我的父亲和符日恒等人被严刑拷打,但他们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审讯中,我父亲等人毫不示弱,怒斥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日寇从我父亲等人身上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于是恼羞成怒。1942年6月,气急败坏的日寇在海口将我父亲和符日恒等人秘密杀害。在刑场上,我父亲等人正气凛然,视死如归,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他们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我父亲牺牲时年仅29岁。
我父亲牺牲两年后,我母亲也紧跟着离我而去。那时我才六岁,我成了真正的孤儿!有一天,有人带一个干部模样的叔叔来到白马井我母亲的娘家。见到我后,带路人指着我说,这个女孩就是名章(我父亲的原名)留下血脉,她母亲去世多年了,现在就剩下她一个人了,怪可怜的!那个叔叔听了后刷地流下眼泪。他含着眼泪对我说:孩子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是你父亲的战友吴明叔叔,我也是白马井人。你父亲英勇牺牲后,由于前几年打仗,我没有时间找你们母女俩,现在海南岛解放了,我多方打听了多年,这才找到你啊!吴明叔叔对我外公外婆说,这孩子是吴浪渡烈士的遗孤,吴浪渡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我们有责任把烈士的遗孤抚养成人!吴明叔叔将我的情况报告给党组织和政府。党和政府对我这个烈士遗孤特别优待。后来,我父亲的烈士证发下来了,政府给我颁发了抚恤金,还保送我上学。初中毕业后,政府安排了我的生活……
我能有今天,是我父亲和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怀烈士遗孤的结果。我感恩我的父母亲,更感恩党和人民政府!
父亲吴浪渡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