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过去3年至少发现28个新物种

12.04.2022  15:34

  ■ 本报记者 李梦瑶 于伟慧

  “上新”!“上新”!“上新”!

  4月11日上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来自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马海霞博士团队正在进行野外科考。就在十几天前,该团队宣布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

海南小姬蛙。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物种持续“上新”,雨林物种“户口簿”上频频迎来新成员。从尖峰水玉杯到海南小姬蛙,再到不久前刚刚“官宣”的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短短3年多时间,这片约占海南岛1/8陆域面积的茂密雨林至少已发现28个新成员,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

  如此频密的“上新”节奏,既展现了海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亦折射出我省持续加大的生态保护力度。

  新物种频频亮相

  今年3月,马海霞博士团队宣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包括海南炭团菌、五指山炭团菌、尖峰岭炭团菌、茧孢炭团菌、青冈炭团菌、雪香兰叶生炭角菌、海南山胡椒叶生炭角菌和海南大头茶叶生炭角菌。

海南山胡椒叶生炭角菌。

  可别小看了这些真菌新物种,它们大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生态循环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海南热带雨林这个‘天然菌种库’中,仍有大量的大型真菌资源尚未被发现、保护和利用。”马海霞博士的话不假——在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也曾发现5个大型真菌新种,包括大盖兰茂牛肝菌、密鳞新牛肝菌、淡红异色牛肝菌、变红小疣柄牛肝菌和南亚松乳牛肝菌。

  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不少“新成员”频频被发现。

  圆凸的大眼睛,短小灵活的爪子,褐色表皮上规则分布着4条金色横纹的中华睑虎,“颜值”颇高。2019年4月的一天,趁着夜幕低垂,隐于岩石裂缝中的这只中华睑虎,拖着长长的尾巴正准备外出觅食,不料撞进了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的视野里。

  “当时一眼就看出这只睑虎的不同,经过形态学和分子学分析鉴定,最终确定这是一个睑虎属新种。”周润邦还记得,那是位于海南岛中西部的一片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周覆盖有花岗岩石堆或与喀斯特斜坡相连的大型石堆,是睑虎生存的绝佳地带。

尖峰水玉杯。(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中华睑虎只在无污染的天然环境中出现,同它一样对栖息地“吹毛求疵”的,还有2020年被确定系腐生性草本植物新种的尖峰水玉杯和2021年被确定系海南特有两栖动物新种的海南小姬蛙。

  “比如尖峰水玉杯,生长在原生性极强的热带雨林中,目前仅在尖峰岭有发现,数量极少。”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涵看来,尖峰水玉杯这样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的生物就像是最公正的“环境评价师”,当它们投出自己的“一票”时,说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濒危物种持续增长

  与“新朋友”的相遇,是一份未知的惊喜。而守护“老朋友”们繁衍壮大,则是雨林生物欣欣向荣的基石。

  在吊罗山雨林,中国首支水獭监测队伍在野外布设红外线相机日夜监测,成功捕捉到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爪水獭重返故园的场景;

  在猴猕岭雨林及白沙邦溪、东方大田,“守鹿人”通过种植牧草、建渠引水、扩建围栏等举措改善海南坡鹿生境,同时开展坡鹿种群健康状况、栖息地选择等研究,让“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和谐景象重现琼岛;

  在尖峰岭雨林,科研人员们为坡垒、青梅、苏铁等野生种群数量或分布点极少的植物群落编目建档,并设立就地保护点、建立植物苗圃和种质资源保护库,在他们的帮助下,部分濒危物种种群呈恢复性增长态势。

  回归!复苏!这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益启示。

  “太多的物种以我们尚不知晓的方式相互关联着,这有助于整个生物圈的稳定。”刚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退休的“老林业人”陈庆明白这个道理,过去四十年间,他曾一次又一次目睹海南长臂猿将包裹着果核的“猿粪”撒落,担起植物种子传播者的角色。

  作为海南岛最重要的旗舰物种和标志性物种,海南长臂猿存在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

  它仅存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标志,对其生态、行为、社会结构、意识等方面的研究,也是一把通向了解人类自身的钥匙。

  2020年、2021年,海南长臂猿家族两度传来“添丁”喜讯。至此,这一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5只,也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能保持种群缓慢增长的物种。

  “这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灵长类专家组小猿组副组长苏珊·切恩博士这样评价道。

  充分调动公共部门的资源,深入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以自然和科学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当地社区的保护意识和实地参与,栖息地恢复综合管理……去年9月于法国马赛召开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面向全球发布,总结出长臂猿保护“海南模式”五要点,为世界濒危物种、热带雨林保护等焦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

  留白,留绿,留璞,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渐入佳境。

  “生物多样性组成生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本。”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原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蒋志刚看来,随着热带雨林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未来海南岛的物种多样性数据还将继续增加。

  (本报五指山4月11日电)

原标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过去3年至少发现28个新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雨林万物生 物种频“上新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