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大学“农业大夫”妙手回春 海南海水倒灌农田里种出高产玉米、蔬菜
【 新华社 】海口4月15日电(记者赵叶苹)在海南省文昌市罗豆农场和铺前镇,因海水倒灌而大面积撂荒的农田,如今燃起新希望。来自海南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团队经过两年试验,在盐度近1%的海水倒灌农田里,成功种植出亩产800公斤以上的甜糯玉米,并在盐度近3%的地里种出多种耐盐蔬菜。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3级强台风“海鸥”重创海南,海水倒灌造成受灾的沿海乡镇土壤大面积盐渍化,4万亩耕地受灾,靠近海边的罗豆农场和铺前镇就有1.6万亩良田变成盐渍土地,农民5至10年内无法种植常规农作物。
罗豆农场田心村村民韩冠民告诉记者,村子里的田地几乎全部丢荒,海水倒灌之后,村民也都尝试种植各种农作物,但连最容易种的番薯都没有收成,“大家没办法就都丢荒了。”
为帮助群众尽快恢复农业生产,2015年初,海南省科技厅和农业厅投入2000万元,启动了“海南耕地改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项目,“海水倒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多年耐盐作物研究基础的海南大学耐盐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担当重任。
海南大学科研团队负责人江行玉教授首先选取一批耐盐能力相对较强的甜糯玉米种子,经由江行玉教授研制的作物耐盐生长调节剂浸泡,使得玉米在长苗的关键期,能够保证自身水分不流失,同时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经过处理的耐盐玉米出苗整齐,长势喜人,2015年首批种植20亩,亩产达到813公斤。今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达300多亩。
记者14日上午在罗豆农场看到,在成片的荒草地里,翠绿的玉米林迎风摇摆,茎干粗壮,叶片宽阔饱满,种植仅40多天已有一人多高,一个半月之后就能收获。江行玉告诉记者,据估算,这片地亩产可达3000多穗,按每公斤两元计算,农民每亩可获得2000多元,与种植水稻相比,成本更低、效益更高。
玉米的连续两年丰收,让本已对盐渍地失去种植信心的农户们重燃希望,很多农户前来学习技术。被聘前来管理试验田的农民纷纷表示,海南大学科研团队种植的耐盐玉米长得好,最关键的是,他们的抗盐技术易学易用,成本不高,适合在农村推广。
除了耐盐玉米,江行玉教授还从一些盐生植物中寻找到新西兰菠菜和冰菜两个蔬菜品种,经在铺前镇盐渍土地上试种,也获得成功。
“这些耐盐作物,既能帮助土壤脱盐又有经济价值。”江行玉说,耐盐作物可以迅速提高海水倒灌农田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返盐,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同时,由于它们本身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盐分,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可逐渐帮助土壤脱盐。
另外,这些耐盐作物,具有抗逆能力强、极少病虫害等特点,是不需用农药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以新西兰菠菜为例,它产量高,采收期长,亩产可达1万公斤,目前已作为蔬菜进入市场,新西兰菠菜在海口大润发超市售价15.6元/公斤;冰菜销售至多个五星级酒店,订购价达30元/公斤。
“相信这些耐盐作物能够尽快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农业生产,成为脱贫好帮手。”江行玉教授充满信心地说,通过实验室耐盐性鉴定和田间耐盐性评价和试种,这些耐盐作物和种植模式还可以推广至其他盐渍地和滩涂地,让更多灾区群众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