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间非遗文化活动热络

12.06.2016  17:15

  中新社海口6月11日电 (记者 张茜翼)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海南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园长袁金华,带着崖州明代龙被、黎族古老纺织工具等数十件珍贵藏品来到海口骑楼老街,同多位民间收藏家一道,参加“崖州藏美——海南省民间文艺家非遗项目展示”活动。

  汉唐以来,由八闽之地渡海登上海南岛的汉族先民,一部分纵深至当时人迹罕至、瘴疠弥漫却物产丰饶的古崖州(今三亚、乐东境内),与世居于此的黎族百姓融合交汇,在琼岛南域演绎了古崖州文明。

  农民出身的袁金华因乡邮员的工作走访了乐东黎族自治县10多个乡镇,力求抢救保护文物,历经40余年,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创立了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园内收藏了生活在海南的黎族、苗族、汉族人的衣物、饰品、农具、器皿等共计5000余件。

  袁金华此次带来的一件崖州明代龙被引来关注。展品的黎锦上绣有图案蝴蝶、梅花、甘工鸟,上印有汉字。“这说明在当时,黎汉民族交融,汉字渗透到了黎锦之中。

  记者看到,此次展览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中国棉纺织史活化石”崖州土布、崖州“龙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抄本、黎族藤竹器、海南黄花梨明清古家具以及古老独特的黎族民间艺术“大安剪纸”等,不少器物首次展出。

  来自海南乐东的女收藏家王秀芹更愿做“黎族文化的守望者”。她从30年前就开始收藏黎族服饰和饰品、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现在收藏了1300多件。

  “虽然生活困难,收藏条件非常简陋,藏品暂时只能堆积在铁皮屋里,但是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条筒裙,一支鼻箫,一把弓箭,每一件器物都记载着黎族百姓在海南岛上生生不息的历史。”王秀芹期待,这些带有黎族原始印记的文物得到保护,得以传承,有更多人投入到黎族研究中来。

  海南省文联、作协负责人孙苏表示,海南的一批民间文艺家,在崖州土布、史前石器、黄流陶、黎族生产生活器具等专项收藏中,搜集、抢救了一大批散佚乡野的生产生活器具和濒危文物。这些民间文艺家的藏品,不仅具有记录、研究崖州地区黎汉百姓渊薮追源、劳动生产、民族交融、技术技艺、民俗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更唤起了人们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时代的温暖回忆,凝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在与历史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是摸得到的历史,看得到的乡愁。

  “非遗在民间。”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蔡葩说,很多非遗藏品都已成为“活化石”,但目前海南黎锦、苗绣和崖州布等非遗文化通过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走进现代生活,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海南非遗传承“后继有人”。海南的部分高校、中小学梳理本土文化,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遗珠,通过原生态和创新的有机融合,在年轻学子中传承。

  其中,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启动“琼古遗韵”项目,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等,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该校还开展“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让海南非遗项目在高校集中展演。(完)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