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海南民间艺术走进高校 "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图)

24.11.2014  19:52

  图为海口琼剧团的青年演员演示水袖。骆云飞摄  

   【中新网】   海口11月22日电 (张茜翼 陈路路)二胡拉起来,唢呐吹起来,秦琴弹起来,锣鼓敲起来,本土民乐《闹军坡》、传统曲目《三清曲》等曲目也先后响起来,或欢快热烈,或温婉舒缓……海南八音器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兹合,22日晚带领海口市灵山镇民间八音传习所的老艺人走进海南大学进行展演,生动地再现海南本土文化。

  这是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海南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活动的首场展演活动。

  “海南八音器乐”分别是笛、管、箫、弦、琴、锣、鼓和钹等八类乐器,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兹合说,八音多数是靠家族传承,很多曲谱采用的是工尺谱,外行人看起来如同天书,加上演奏乐器稀少,又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像民歌一样易学易懂。“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八音,我将八音‘改装’,用八音为最新流行的音乐来伴奏,这一做法深受大家的喜爱。

  自2012年,黄兹合在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小学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创办了八音班。“一开始招生只有13人参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有40多人前来学习,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黄兹合说。

  据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巨斌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传承人被称为“活着的宝贝”。随着时代变迁,传承人锐减成为非遗保护的最大忧患。一方面,大批传承人渐入高龄,年迈体衰,面临传承困难。另一方面,非遗传承的困境来自于承继人才的匮乏。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自2013年启动“琼古遗韵”项目,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等,形成集文本、图片、乐谱、视频资料为一体的系列学术著作。

  而此次展览活动,是针对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在今年暑期调研整理的海南八音器乐、琼剧、海南疍歌、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黎族打柴舞,以及儋州调声、临高渔歌等12个非遗项目,进行5次在该院集中展演。每个专题的展演,还有三至四名专家学者现场讲解。

  “民间艺术进高校”系列展演活动将持续到12月27日。张巨斌说,把各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请到学校进行常态化的展演,一方面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可作为海口市乃至海南省的一个文化旅游项目,使岛内外游客和各类来岛人士对海南的本土文化在很短时间里、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另一方面在师生艺术实践的同时,为海南各市县文化产业培养艺术人才,使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成为海南省艺术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今后逐步将海南的本土艺术纳入到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中。

  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王艳梅表示,海南大学的文艺工作者能够深入基层,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邀请民间艺人、传承人、艺术团体走进校园,和师生一起展演,这让海南优秀传统文化又增添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让师生和社会人士享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

  据悉,从2014年9月开始,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琼古遗韵”大讲堂,以“文化海南、艺术海南”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海南文化艺术方面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讲演为主,通过大讲堂使更多的师生了解、熟悉海南文化。本学期共有15讲,目前已完成了9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