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橡胶集团自我革新应对胶价低迷"新常态"
最近召开的海南橡胶集团2015年第十次总裁办公会议、海胶集团二届四次职代会先后审议通过了《基地分公司机构设置与非生产人员定岗定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海南橡胶集团成立上市以来,首次在基地分公司内大规模进行机构设置调整及非生产人员定编定岗。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何要开展此项工作?为了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记者专门采访了海南橡胶集团总部相关部门,及部分基地分公司负责人。
近年来,胶价持续低迷已成为橡胶产业的“新常态”。相关专家预测,短期内胶价不会有太大涨幅,因此单纯期望胶价高涨能够为以橡胶产业为主业的海南橡胶集团带来更好发展并不实际。
而胶价持续低迷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胶工短缺。胶工起早贪黑割胶,可这项工作却不能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甚至比打零工的工资还要低,因此大量胶工无奈选择弃岗丢胶,另谋生计。
不少基地分公司在面对双重困难下,暴露出了机构设置不合理、后继胶工力量不足等短板。其中,以非生产人员过多、定岗定编不规范两个问题最为突出。
纵观海南橡胶集团的发展历程,非生产人员过多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海南橡胶集团树立了规范化管理、降本增效、效率优先等管理理念,按照“只出不进”或“出二进一”的指导思想,对部分基地分公司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编制,采取各种办法分流富余人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伴随着橡胶产业“新常态”的出现,非生产人员过多的弊病暴露得更加明显,因此而引发的问题也愈发严重。
一是非直接生产人员冗余过多,人浮于事,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个别分公司的生产片区还保留原机构部室和人员,并下设作业区,造成管理人员队伍较庞大,富余人员分工不顺,只能实行轮班制,挂岗、混岗等现象较严重。此外,个别分公司生产队开割面积较小,割胶收入甚至不足本生产队非直接生产人员薪酬开支,薪酬激励机制难以建立,自然无法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分公司每年用于非生产人员的薪酬、社保等费用支出过于沉重,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假设从胶工割胶总收入中减去胶工实际报酬、社保及生产资料费用,即使将剩余收入全部用于非生产人员薪酬支出,大部分基地分公司资金仍有较大缺口。职工基本收入无法正常发放,更何谈维护企业日常运营、地租和综合服务费、扩大再生产等费用的资金投入。
三是机构、层级、定编不统一,不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不同的基地分公司机构设置、总部部门设置、非直接生产人员定编各不相同,同一单位中部门职责、人员分工设置重复,管理效率较低,这些现象对集团成本控制、内部规范化运作、对外交流都极为不利。
综合多重因素考虑,在基地分公司内整体推进机构设置与非生产人员定岗定编工作势在必行。
在大范围内推开定编定岗工作无疑是块难啃的骨头,人员分流更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如何能够让职工理解政策,主动配合,海南橡胶集团从制定方案之初,就本着以人为本、尊重职工意愿的原则,在各基地分公司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工作。
今年初以来,海南橡胶集团人力资源部联合总部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各基地分公司,详细了解机构设置,特别是职工收入、职工意愿等实际情况,经过充分讨论研究,于6月初形成了初步指导方案。方案对各项相关工作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中对广大职工特别关注的人员配置和薪酬、富余人员分流与安置也作出了详细规定。
“工资待遇要向基层生产一线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作为方案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公司未来将按照工作效能、贡献大小合理分配薪酬待遇。方案规定,各基地分公司要根据“以岗定人”的原则,依照“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要求,严格遵照国家劳动政策法规和企业相关规定,进行富余人员配置,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薪酬制度。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基地分公司做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集团总部还制定了相关措施。如分公司可为原非生产人员安排生产岗位,按照基地分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流到海胶农业公司下属的桑树、蜜柚等非胶农业项目岗位。同时,鼓励富余人员自谋职业,引导已承包土地的职工从事种养业,帮助没有承包土地的职工向相关农场申请土地,其他富余人员根据工龄等实际情况,办理内部退养、退休等手续。
目前,集团总部已向各基地分公司下发了工作方案,各分公司正在对职工进行宣传引导,同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再次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具体工作方案,推动落实,相关工作将于今年10月底全面完成。
面对“新常态”,企业只有强筋健骨,保持活力,才能够渡过难关,谋求更大发展,海南橡胶集团这次的“大动作”,将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彰显了海南橡胶人敢于不断自我革新,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念。(记者 余美君)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