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昔日特色农产品作物缘何面临消亡

11.06.2014  10:36

  昔日的农业“明星作物”,在海南岛陨落或面临消亡的,不仅仅是腰果。

  棉花、剑麻、芝麻、山兰稻、小麦、高粱、香茅、海南砂仁……都曾在海南岛大面积种植,甚至闻名全国,畅销国内外,但如今它们已经逐渐消失或零星种植。

  这些没落的农作物,其中很多是海南特色农产品,梳理它们的没落原因,应可给海南农业发展带来启示。

  如今,占据海南农业半壁江山的冬季瓜菜,其实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历史上很长时期,海南岛蔬菜品种单一、产量低,长期依靠岛外供应。但是,在粮食和蔬菜短缺的年代,海南却有不少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

   棉花、黄麻、红麻、剑麻等

   昔:海南栽棉全国最早 唐宋时期属贡品

   今:海南产麻棉纺织品已难见

  5月26日,三亚一景区内,导游带着游客,来到黄道婆雕塑前,介绍道:“在元代,上海人黄道婆逃难到海南,在这里学会了纺织手艺,回到家乡后,教人制棉,并传于大江南北,使得江浙成为全国纺织中心,因此黄道婆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一位游客疑问道:“海南不种棉花,怎么会有制棉技术?

  其实不然。虽然现在海南见不到棉花,但是过去棉花一度成为海南的主打产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陈光良研究认为,海南岛是我国栽培棉花最早的地方之一,海南古代移民从东南亚引进多年生的“吉贝棉”不会迟于秦汉年代。

  1990年代,我省组织了20多位农业专家,经过数年编制了《海南省志—农业志》。专家们认为,宋代,海南棉花已经输往内地,织布手艺更是享誉全国。元代大力推广植棉,海南成为棉花向北推广的基地。本岛西部南部,是棉花分布的中心,家家户户种植棉花,手工纺织技术精湛。此时,黄道婆把崖州传统纺织手艺带到家乡松江府,带动了长江下游的纺织业大发展。

  史料记载,在唐宋时期,海南的棉织品已经成为贡品。绍兴三年(1133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次上贡京师的9种纺织品中,海南岛独占5种,有“海南氍盘布”、“海南吉贝布”、“海南青花氍盘布(被)单”、“海南白布”、“海南白布皮(被)单”等。

  其实,历史上海南纺织业兴盛,纤维类作物一度种植面积较大。除棉花外,黄麻、红麻、剑麻等,也曾辉煌一时。统计数据显示,1976年,黄麻、红麻种植面积达4.8万亩,总产量2430吨,除供给本岛麻包厂,还调往天津。1987年,海南剑麻面积达到3.44万亩。1990年末,海南生产的剑麻绳、剑麻抛布、剑麻纱一度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成为海南走出海外的一大拳头产品。

  海南的棉花兴于纺织业,败也纺织业。

  史料记载,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通商口岸,琼州为其一,棉纱等洋货输入,冲击和瓦解了本岛传统产业。1890年海南进口棉纱1.775万担,造成本岛土纺织业几乎全部停产,从而也牵连上游的棉花产业,造成棉地荒芜,棉农破产。

  此后,棉花产业在海南一度消沉。“1955年—1956年,海南开始大面积种植海岛棉,并成立了海岛棉试验站。”《海南省农业志》记载,海岛棉原产南美洲,1916年首次引种海南成功,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棉花,为飞机翼布、降落伞布等高级纺织品原料。

  “不过,1960年代由于作物种植区域调整,我国棉花区集中长江、黄河流域后,海南侧重于其他经济作物,海岛棉呈失管状态,1970年代以来在海南岛基本灭迹。”今年76岁,曾任海南省农业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的姚宜丽说。

  “没有见过棉花,更没种过。”乐东黎族自治县曾经的棉花主产区,该县黄流镇农民老王,已年近古稀,他告诉记者,他家的10亩农田,如今,只种植水稻、香蕉和辣椒。

  2007年,五指山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为保护黎锦制作工艺,启动了“吉贝”保护项目,零星试种了数亩“吉贝”棉。

  此外,黄麻、红麻、剑麻等,也随着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而日趋减少,逐渐退出海南农业史。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报道:海南腰果每亩收益不到香蕉1/3 种植加工脱节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