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核电公众沟通前行有道

26.11.2015  14:51

记者报道】

怎么当个好邻居?
海南昌江核电公众沟通前行有道

◆中国环境报记者李拉 通讯员钟树盛

核电厂,在当下常常背负着各种争议,有人甚至谈核色变。作为海南省第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核电项目,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塘兴村的海南昌江核电项目也曾走过艰难的公众沟通之路。

然而,从核电项目立项到并网发电,昌江核电没有发生一起过激事件,实现了“零上访”和三满意(搬迁村民满意、地方政府满意、企业满意)。2015年11月7日19时12分,经国家核安全局确认,海南核电1号机组设备各项参数正常稳定、状态控制良好,具备发电能力。至此,中核集团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正式对外宣布1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

昌江核电是如何走进群众心里的?能否达到消除公众心中疑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信息公开要先行

核电可以建,但不要在我的身边建。”这是部分群众防备核电站的真实心理。业内专家表示,在这种心理下,一旦项目信息传播有误,或者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引发问题。

为了消除群众对核电站的疑虑,昌江县邀请核电专家、院士叶奇臻来举办核电知识讲座。同时,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分两批到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参观,提高干部群众对核电的认识,消除他们心中的“核恐惧”。

越是信息不公开,民众就越觉得神秘,就越容易引起误会。” 海南省核应急委副主任、省核应急办主任邓小刚告诉记者,随着公众辐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信息公开逐渐成为有效的环境政策手段。

核电要获得公众的充分信任,最关键莫过于确保已有核设施的安全,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海南省核应急管理处处长叶红春告诉记者,为确保核安全,海南省核应急委组织成立了完善的核应急组织,编制了《昌江核电厂场外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核应急文件,扎实开展了昌江去污洗消站等核应急能力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演习演练和培训活动。

海南省核应急办联合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向儋州、东方和昌江等涉及核电应急的市县以及海南广播电视台、海南日报、海南有线电视公司、省艺校、省体校、省图书馆等单位分发宣传册。

海南核电目前联合海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核应急办、省科协举办的“魅力核电 绿色海南”第一届和第二届核电科普知识校园行活动,实现了海南省内核电科普责任单位统一行动。

除了核电知识进校园等科普宣传,企业也进行主动公关,直接邀请公众进入核电站内部,参观海核现场,学习核电知识。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深度体验,效果更加明显。”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昌江核电科普知识工作现场。

倾注真情换民心

冬天的昌江,气候依然暖和。傍晚,海南省昌江县海尾镇塘兴村村民唐大爷在给芒果树浇水,在他身后不远处是一栋二层小楼,在落日的余晖下,黄灰色的楼体显得特别醒目。在通往海南昌江核电厂的公路边,像唐大爷家这样的小楼,还有几百座,这些小楼错落有致,排列整齐,十分漂亮。

塘兴村共有300多户人家、1447口人。搬迁之前,村子周边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整个村子环境脏、乱、差,村民的房子有的是用质量很差的砖砌成,有些用石头垒起来,甚至还有用竹板拼成,非常简陋。

虽然离海只有两公里,但塘兴村的村民们主要还是靠种地为生,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要搬走这么一个“原生态”的村落,困难重重。

启动征地搬迁工作,昌江县政府按照海南省政府提出的依法征地、和谐搬迁、科学安置要求,立下“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思想做不通的绝对不强行拆迁”的规矩。各级干部还坚持做到“五心”,即接待群众咨询热心,调查补偿情况细心,听取群众意见耐心,核实安置补偿标准公心,对困难拆迁户安置关心。同时还要厚着脸皮、踏破脚皮、饿着肚皮、磨破嘴皮。

唐土保曾经是海南昌江核电项目所在地塘兴村最后5户不愿搬迁的村民之一。常年在海边打鱼的他坚持不搬,在工作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后,终于同意丈量搬迁。但丈量完房屋土地之后,他说量得不准确。工作人员重新丈量,第二天,他还是说不准确,如此反复9次。

第九次丈量时,这位村民终于被感动,同意签订安置协议。“当时主要是不知道搬了之后会怎样,我们都有顾虑!”唐土保说。

为了和村民们联络感情,加深理解,海南核电总经理孙云根带着班子成员与村民共进午餐。“我们带上酒,买了村民养的猪、鸡等,与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感情到了,村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妥善安置消顾虑

除了以情感人,真金白银也不可少。由于项目推进时间紧,塘兴村不得不先拆后建,村民在安置区未建成之前全部搬离故土,如何妥善安置又是一个难题。

昌江县灵活推出政府建房、群众自行建房、货币补偿3种安置方式,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昌江县政府筹资28万元搭建临时安置房,并提供电、水、通讯、有线电视保障,保证村民在过渡期内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第二步,把安置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配套建设文体娱乐等公共设施。通过多种方式满足搬迁农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这项政策对我们施工进度起了关键作用,否则等到建好后村民们再搬出来,什么都来不及了。”孙云根介绍说。

为了保障村民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海南昌江核电项目征地搬迁补偿安置方案》规定,征地补偿标准统一定为海尾镇区域每亩年产值的18倍;各类房屋及附属建筑物,按重置价格及折旧进行补偿;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政府、集体、个人按50%、20%、30%的比例分担费用;安置对象的子女上高中的学杂费由政府负担;农村小额贷款、沼气建设等支农惠农政策优先照顾安置对象等。

在最后确定的方案中,政府为塘兴村村民建设的房子有5种户型,除了赔偿款外,房屋面积按每人35平方米进行补偿。人口最少的三口之家分到了105平方米,最大的达到了245平方米一户,每平方米的造价是1700元。村民还可以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建造。”昌江县国土环境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是昌江县在征地拆迁之初就定下的工作目标。为了帮助农民转产转业,化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昌江县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由就业部门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被征地后,一些村民办起了餐饮业,一些村民进入核电公司当园林工和服务员。村民还买了运输车,服务核电项目运输需求。同时还发展养殖和种植业,去年人均年收入达到7000多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几倍。” 三联村委会主任唐允奎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已经开始发展畜禽养殖业、无机蔬菜基地等项目,未来希望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把塘兴新村打造成核电旅游风情小村,增加村民的旅游收入。

从获批开展前期工作到征地、搬迁、安置和四通一平,海南昌江核电项目仅用半年时间,就突破了难关,完成主场区征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共征用安置区用地500多亩、坟地100亩,新建安置房286套,拆除房屋1042间,搬迁坟墓898座,安置移民1447人。

其实村民们也在算一个经济账,在确保没有辐射、核电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如果补偿合理到位,村民后续生活有保障,被征地后能安居乐业,村民们从心里还是愿意配合政府、配合整个核电项目。”唐允奎告诉记者。

新村比我们原来的旧址更好,交通方便、做生意也会顺畅。将来我们这里还会因为核电项目成为海南第一村。”唐昌坚是塘兴村第一户入住核电新村的村民,在对核电的未来十分看好的同时,他的观点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村民。

 

来源:《中国环境报 11 月25日 核与辐射版头条 中国环境网

编发:中国环境报海南记者站、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海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