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琼派武术”的海外传扬
|
受邀参加光武国术团成立八十周年庆典的海南屯昌县武术家们。 |
海南大学李秀教授在表演杨氏太极刀。 |
【 海南日报 】10月15日,在新加坡勿洛民众俱乐部举办的“新加坡文化与遗产之旅——海南篇”,通过展出海南民俗物品、服装、表演和美食等,让华人增进对籍贯文化的了解,从而促进和谐与团结。光武国术团作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之一,不遗余力地为活动添光增彩。光武国术团的资深拳师与此次远道而来的海南琼派武术代表团同台表演,呼喝声随拳脚发出,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海南拳”的传统特色。
光武国术团武耀狮城八十载,见证了“琼派武术”的海外传扬。
十月的狮城,热情依然,在这个国度里丝毫感受不到秋意的来临。与此同时,一场800多人参与的盛大武术欢宴正在新加坡博览中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0月16日,这一天是光武国术团成立80周年的庆典,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陈川仁出席并致辞称“光武国术团在保留和提升海南传统文化和传承海南武术上有着很大的贡献”。
“啊哈嗯……呼哈耶……”每一招式都伴随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呐喊,这是来自于有着“全国武术之乡”称号的海南屯昌县的武术家在表演“五形桩”和“四门归中”。此次庆典中,在海南省武术协会蔡于仲副秘书长、陈宋军常务理事的带领下,他们作为当下琼派武术传承人的代表受邀参与,远赴狮城,相互切磋交流。
同行的还有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海南拳文化的海南大学体育部教授李秀,早些年的时候,他就开始对光武国术团加以关注,并搜集相关资料。“新加坡光武国术团成立至今,保存了许多在海南本土已难觅踪影、珍贵的武术文化资源和技艺,而且在海外的中国武术文化推广和传播中也是少有的。”
“光复失地,我武惟扬”
光武国术团成立至今已有80年的悠久历史。李秀教授介绍:“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36年春”。时值由中央国术馆馆长、西北军五虎将之首张之江担任团长的南洋旅行团前往新加坡推广国术和筹集抗战资金。在南洋旅行团与新加坡精武会、海南华侨琼籍拳师共同举办的“南北国术大会操”上,张之江被旅居新加坡的琼派武术高手魏大乾、林树锦、林鸿仪等人在大会上的表演所触动,对他们赞赏有加。
由新加坡全国国术总会出版的《新加坡华族武术史话》记载:“当‘南北武术大会操’闭幕后,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对琼帮拳师鼓励说:琼帮武术在中国声誉卓著,惜在本地未见有设馆授徒,实为一大憾事!”受张之江的点拨和鼓励,琼派拳师们大为振奋,决定筹备组建以传授海南拳为主的国术团体,以郭巨川、郭新、符大炳、魏大乾等人为首发起的光武国术团便应运而生了。
光武国术团成立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南洋琼侨们眼见祖国土地一块块失陷,十分地痛心和悲愤,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将国术团定名“光武”,意为“光复失地,我武惟扬”。可见,光武国术团在成立之初不仅仅只是传授武术、发扬中国功夫的国术团体,而更是一个关怀时局、热爱祖国,有时代使命感的社会团体。
1937年,光武国术团成立次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42年,战火也蔓延到了新加坡,随着战况的激烈,光武国术团不得不被迫停止会务活动。直到1950年,日军投降,光武国术馆才得以复兴,重振昔日雄风。
如今,被光武国术团的许多元老级前辈们念念不忘的,当属1960年的复团10周年庆祝晚会。今年已经87岁的庄迪晨提起时,仍记忆犹新。彼时,新加坡琼籍武术名家汇集一堂,进行了琼派武术群英大汇演,20多位琼派武术名家轮流登场,展示各自的拿手绝技,轰动当地武坛,新加坡报纸称赞“本地武坛有史以来最大的盛事”。
海南大学体育部的教授,同时也是杨式太极拳的传承人李秀,于一次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的太极拳交流会上结识了今年72岁的马来西亚报人黄建成,经他介绍后于2009年与现任光武国术团的武术顾问符昌会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了海南拳的历史源流脉络和海外发展盛况。他说:“‘光武海南拳’不仅是新加坡独特保留的海南文化,也是世界海南文化的又一张精彩名片,应像保护珍贵古物一样保护‘海南拳’。”
李秀教授认为光武国术团在新加坡的影响不只局限于传播琼派武术,还发挥着更为巨大的作用。“不仅传授琼籍青年武技,开展武术表演和交流;而且施医布药,造福一方。”
名师辈出,见证历史
海南拳术是在中国明朝中叶及至清初才形成的一种拳术,历经流传演变后吸收广东、广西、福建武术之长,结合海南岛民间的拳击方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追究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原地区的武术始祖。海南拳术的特点是拳风刚猛、步法稳健,着重上肢架势,发劲有力、随力发声,通常以象形为势,以意为神。风格上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有较浓厚的攻防意识。
在光武国术团成立80年的历史中,一直设有国术研究班,专门聘请琼派武术名师授徒。曾经担任国术指导导师、在光武国术团中极负盛名的琼籍拳师有符福盛、魏大乾、冯安邦等人,他们在当时的琼籍华人华侨中家喻户晓、德高望重,是新加坡传授琼派武术的早期代表人物。
符福盛,祖籍海南文昌,青少年时期在家乡文昌与詹家柏师傅学习一身武功和正骨医术。1915年到新加坡,在海南街悬壶济世,从事医术及跌打损伤的治疗,备受宗亲乡人的敬重,同时在符氏宗社指点族人宗亲练拳健身,培育子弟学习和传承海南拳。
光武国术团的另一位武术先贤魏大乾也是一位著名的跌打医师,他的武功卓绝,年轻时曾在泰国打擂,击败负有声名的泰国拳师,使琼派武术声名远播。“南北武术大会操”就是由他带领琼籍武师参加的,魏大乾是光武国术团的首批发起人及首任会长。
光武国术团的另一名理事吴承沄则是出自于武术世家,他的叔公吴德启和两位堂叔吴可章、吴可胜都是“武林中人”。“尤其是我的叔公,广交国术界人士,喜爱谈拳论武。他力大无穷,擅长海南棍法‘长柳棍’”,吴承沄滔滔不绝地说起家族先辈的光辉事迹。
现今,在新加坡芽笼路的光武国术团团址里,到处挂满了荣誉勋章。正是这些兢兢业业的先辈们对琼派武术的宣扬和传承,才有了今天海南传统武术在新加坡的大放异彩。
找回“海南狮”,弘扬海南文化
除了“海南拳”在新加坡的传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冯安邦师傅在光武国术团担任武术与醒狮教练时,还曾把海南岛“舞虎”的传统技艺融入了新加坡“舞南狮”的技艺里,狮头的造型也按照“海南虎”的造型制作,制好的狮头十来斤重,需要数人轮流替换舞弄。因此,就形成了独属于新加坡光武国术团的“海南狮”特色。1967年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慢慢地难以找到制作“海南狮”的师傅,舞艺上也渐渐起了变化,于是“海南狮”在新加坡从此销声匿迹。
光武国术团第二副主席符福文说,为了“抢救”已绝迹的“海南狮”,2015年,他们亲至海南省,寻访老师傅,凭着旧时照片,不断搜寻老一辈记忆里的海南狮头形状、扎制方法、舞动方式等,最终完成了四头色彩各异的“海南狮”,把失传半个世纪的传统舞狮文化找了回来,使新加坡的海南文化遗产得以承袭,弥足珍贵。
近年来,光武国术团与海南的交往开始变得频繁,两地武术团体经常以讲座、表演的方式相互往来,不仅推动了琼派武术在海外的传播,而且将业已失传的部分“海南拳”回流。光武国术团主席林鸿龙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将继续把光武国术团打造成两地交流的平台,为传承琼派武术和弘扬海南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