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

26.01.2016  18:48

  【 海南日报 】水清沙白,丛丛簇簇的珊瑚群间,狐吊、七彩吊、公子小丑等色彩斑斓的热带海洋生物自由穿梭……曾经全副武装潜入深海才能窥得的美丽景象,如今竟能完整呈现在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研究室的几口“海洋牧场生态模拟试验缸”里。
  别看鱼缸小,它模拟的却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洋。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爱民主持建设的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就是借助从这个研究室里诞生的最新技术,为我省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起到带头作用,也让“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海洋环境”的梦想成为现实。
  这项研究只是海南大学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的诸多课题之一,更只是该校近年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取得重大突破,特色优势和龙头作用彰显的一个缩影。
  人才强校 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近几年,海南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人财物的投入方面创下历史新高:利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专项经费、省财政配套经费和学校自筹资金,筹集1.4亿元用于师资队伍和团队建设。
  “可以说,自己跟自己比,我们有进步、有跨越,有提升。”如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所说,当前,海南大学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高层次人才汇聚效应凸显。该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数量从原来的376人增至528人,占海南省博士总数50%以上;新增各类专家80多人,其中“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拥有海南省全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农业部创新团队。
  这些高层次人才为海南大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的多个学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发展动力。近年来,各个学科教学研究成果丰硕——
  推动海南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增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个。
  海南大学还在积极围绕国家战略和海南地方发展需求组建特色创新团队、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部分研究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或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显著提升。
  英才辈出 人才培养捷报频传
  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强大教学科研平台支撑下,海南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同样取得长足进展——
  从就业看,截至8月底,201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9.58%,签约率为72.24%。其中本科生就业率为89.76%,签约率为71.83%;
  从升学看,共有447名优秀本科生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其中推免至北大、清华等“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达300多人;
  从对外合作看,首批5名学生通过“海南大学双一流留学项目”,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4所世界一流大学录取为本科插班生,开始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涯,还分享了母校提供的约117万元的奖学金,可谓双喜临门。
  近几年,“创客”火遍大江南北,宣告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真正来临。去年,海南大学创新院继续开拓前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及“阳光岛”创客空间正式揭牌成立,意味着一个“全过程、阶段式”的创业教育体系、一个“全方位、多平台”的创业服务体系、“有特色、市场化”的创业团队孵化体系正在形成。
  如今,海南大学学生不仅拥有“天空之城”浸入式虚拟现实眼镜、“拉乌”古法红糖等多项创新创业成果,在有着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竞赛之称的“挑战杯”系列竞赛等大赛中斩获佳绩,频频创下海南省高校参加本项赛事以来的最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师生在热带作物育种与栽培的利用、热带海洋珍稀水产品的繁育、热带生物资源的利用、绿色功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海洋通信和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推进,为海南农民脱贫致富、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海之滨,千帆并发,一个历史悠久却充满活力的高校正胸有成竹,迈步向前。(文/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