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大学四大办学特色引领发展服务海南

25.01.2016  13:05

围绕“热带、海洋、旅游、特区”,海南大学立足省情、找准定位、以“”取胜—— 
四大办学特色引领发展服务海南
 
   
海南大学致力于服务海南特色产业,如每年的冬季瓜菜开种前,都会有来自海南大学的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指导。 本报记者 李英挺 摄

 
  【 海南日报 】椰子树摇曳婀娜、红树林为湖面铺上绿毯,远眺海景风光尽收眼底……烙着大海之南印记的校园风光让人对海南大学过目难忘。
  同样,海南大学在办学中也深深渗入了海南的地方特色,围绕“热带、海洋、旅游、特区”这8个字,学校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逐步形成了与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体系,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服务海南。

  办学特色与地方发展高度契合

  海南大学是海南的龙头高校,也是国家“211工程”大学里的新兵。如何快速发展,在全国众多重点高校中占领一席之地?从2008年底创建“211工程”之初,海南大学的建设者就决定以特色作为核心和突破口。

  “大学的学科有很多,如果不找准定位、重点建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海南大学有关负责人说,“学校经过仔细研究,最终确定了最能体现区域特色,又符合地方以及国家需求的四个学科方向,那就是‘热带、海洋、旅游、特区’。

  细细推敲这8个字,不难发现它们与海南的定位及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正加快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三沙市获批成立,肩负着国家经略南海,维权维稳、开发保护的重要使命;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南被列为重要的战略支点;拥有良好的光热资源,是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和全国冬季“菜篮子”,正着力打造热带现代农业王牌……

  确定了“热带、海洋、旅游、特区”这四个方向后,海南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类部署、强化特色,优先发展重点学科,着力优化学科结构。组建了“热带作物遗传育种与生态保育”,“热带海洋经济动物繁育和海洋生物利用”,“热带特有优势资源开发和加工新技术”,“海洋通信与信息岛建设”,“海南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海南历史文化和黎族研究”等6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获得国家批准。

  与此同时,学校还取得了“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水产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创新与转化”、“海南特色矿产资源制备先进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适应于海洋环境的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南海资源开发与安全保障机制研究”、“海南历史与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多个标志性成果。

  这些丰硕的成果几乎都与“热带、海洋、旅游、特区”8个字相关联。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海南大学立足省情,以特色引领学校发展的路子走对了。

  助力打造热带现代农业王牌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大职能。作为地方高校,海南大学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海南发展提供了匹配、强大的智力引擎。

  在热带研究方面,海南大学专门设立了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部,重点聚焦热带农业、热带植物、热带畜牧业、热带渔业、热带旅游、热带海洋资源等学科方向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学校以科研创新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学校的科技工作者们研发出了石斑鱼、罗非鱼新品种,改良了琼海油茶、昌江芒果,开展了盐荒地治理、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槟榔等热带水果虫害防治,规范了农药使用等技术,帮助农民解决了诸多热带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高了农民种植收入。

  比如,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方斑东风螺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扩大海南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年产量达6000吨,产值4.8亿元,带动就业人数3000人,促进方斑东风螺养殖成为我省贝类养殖第一大产业。“海巴戟(NONI)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在海南省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推广种植农户600多户,累计创造效益3.1亿元,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成效显著。

  为了与地方发展的具体需求更好对接,海南大学目前已与昌江县、儋州市等6个市县开展了市(县)校合作,实施了一批服务地方的合作项目,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方式,积极开展二级学院“一院一市(县)”以及“一师一点”特色服务,越来越多海大老师活跃在全省各市县、乡镇的服务点上。

  每年冬季瓜菜开种前,都是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教师范咏梅最忙的时候。她已连续三年到乐东各乡镇轮流培训当地农民,传授冬季瓜菜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技术。“当地农民以往习惯打‘保险药’,不管有没有病虫害,隔段时间都喷一下。现在教农民判断冬季瓜菜的常见病,对症施药,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范咏梅说。

  聚力保护开发蓝色国土

  作为国内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蓝色是海南的永恒底色。

  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顶层战略布局,海南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海洋”理所当然成为海南大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办学特色。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坚持“引进来、送出去,强化本土培养”原则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为开展海洋研究打造出了一支高等教育的“梦之队”。学校自主培养了省内唯一的“长江学者”并打造了海洋领域的研究团队,同时还引进了专门从事海洋建筑化学及相关新型建筑材料研究的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上,学校鼓励倡导教师围绕海洋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科研工作。学校组建了“热带海洋”学科群,包括海洋学院的水产养殖学科、海洋科学学科、药学学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海洋工程学科共4个学科;配合和服务于国家和海南省的重大现实需要,着力将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打造成国家一流学科,与省社科联共建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南海重大法律问题;围绕解决南海海洋渔业经济、渔业安全生产、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军事海洋环境保障和维护国家海权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服务问题,着力将“海洋信息与智慧服务”打造成国家一流学科……

  当前,海南大学在我国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和海洋环境生态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波纹唇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驼背鲈健康高效工厂化养殖技术”“点带石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等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罗素兰及其团队,证明了海洋药物芋螺毒素在镇痛、治疗成瘾、帕金森症、癫痫等多种疑难杂症和抗癌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海洋学院教授王爱民主持建设的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为我省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起到了带头作用。

  培养旅游人才增添文化魅力

  近年来,海南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4000多万人次,但旅游专业人才的短缺却是一大短板。

  作为培养本土人才的高地,海南大学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着重加强了旅游人才储备和资源条件建设。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顺利完成收回旅游学院的共作,使旅游学院真正成为海南大学的一份子;同年,在省校合作框架下,经省政府批准,海南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成立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

  2014年,在省委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学校又获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TA)授权点,开始招生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此外,旅游学院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合作办学)专业也正式开始招生。

  为“探索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学院连续承办了三届文科实验班,其中,2011级文实班团支部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在实习实践教学上,海口书香海韵旅行社有限公司、海南大学邵逸夫学术交流中心挂牌成为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高尔夫管理实验室、3D旅行社管理与模拟导游实验室、酒店及会展管理实训中心的建设工作。学院还采用“订单式”培养等,与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广泛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就业上得到了检验。2012年以来,旅游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居全校前列,其中2014年就业率达92.68%,全校排名第五,签约率达90.43%,全校排名第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直以来,海南大学坚持挖掘整理海南本土文化,为海南旅游增添了不少特殊魅力。

  打木节、打陀螺、打狗归坡……2015年4月,多项失传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海南大学运动场再现。这是学校黎族传统体育特色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历时8年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传承文化,为海南旅游增添民族特色。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于2013年底启动“琼古遗韵”项目建设,师生利用暑期深入挖掘整理海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剧目《琼古遗韵》,展演了海南八音器乐等11个非遗项目,并参评2015年海南省“文华奖”。

  为理论研究与创新献智献策

  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担负着先行先试全国“试验田”的作用。“改革、创新、开放”的特区精神已经融入海南发展的骨血。对海南大学来说,如何体现“特区”特色?最关键的还是要“创新”,以创新出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实践。

  为加强海南低碳经济研究,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由清华大学、海南大学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等单位合作创建的“海南低碳经济政策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南低碳院”)在海南大学挂牌成立。其目标是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海南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撑、政策咨询等服务。这对于中国探索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1年,学校与省社科联共建立了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后更名为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成员以海南大学相关学科的专职教师为主,并吸收部分校外优秀专家,重点围绕海南省的南海海域管辖权,南海油气、旅游、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南海海域环境保护、应急管理、信息服务、搜救、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展开研究,产出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和政策建议。

  海南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最缺的是人才和智力支持。海南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成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研究院”,主要任务就是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展对策性研究,在政策体系、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社会事业、产业发展、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发展的政府智库、业界智囊、学术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此外,学校在“海南经济特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学科上,立足海南经济特区体制机制建设,依托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围绕海南经济特区法制建设、大特区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和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国际旅游岛建设体制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

  这些理论成果虽然无形,却对海南经济社会乃至国家外交大局,发挥着积极、深刻的影响。  (文/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