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南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 渊 苏绮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海南经济发展大局,为全面掌握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查找不足,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内涵,具体结合《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要求,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本着客观性、系统性、代表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五项原则,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来构建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关于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专家学者曾分别从财力支持、动力机制、城乡统筹、实现程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针对海南特色,结合海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来研究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却非常之少。为科学评价海南新农村建设进程,跟踪新农村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发展途径和政策措施,本文在分析研究各专家学者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海南发展实际,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了一套具有海南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的形式客观反映我省新农村建设实际成果,为科学发展提供基础参考依据。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新要求。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基础,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将如无源之水,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推进。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生活宽裕是指在生产发展基础上,农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民能充分享受社会经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具体体现在收入、消费(包括吃、住、行、用等)、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三)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乡风文明是指要建立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以团结互助、和睦友爱、诚实守信为核心,以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学习和社会治安等方面。
(四)村容整洁,是实现新农村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村容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必然是一个“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村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具有现代生活的村容村貌。
(五)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 没有管理民主的农村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海南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设计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大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的选择,必须全面客观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这是整个指标体系设定的基础和根本依据。
2.系统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十分丰富,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要从系统整体出发,要求各个指标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科学、准确地覆盖和描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征。根据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新农村建设看作一个大的系统,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不同领域的子系统,全面覆盖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3.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纵向测算一个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又要能进行横向比较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差异,使各地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差距中出对策,在对策中求发展。
4.可行性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概念要完整,内涵要明确,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通俗易懂且便于数据采集和计算操作,同时,指标的数量还不宜过多。
5.独立性原则。要求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相对独立,相互配合,避免信息重复,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6.创新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吸收国内外研究的可取之处,更要不断创新,以克服现有指标体系的不足,动态跟踪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基本框架
依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结合《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目标要求以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最终要求,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大评价领域20项监测指标(见表1)。在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主要是针对目前有关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全面小康、现代化、竞争力等研究报告、论文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通过比较、综合,选择那些具有重要发展条件和针对性较强的指标。
1.“生产发展”评价领域。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小城镇人口比重、年末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5项指标。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经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反映了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 比重越小,非农化程度越高,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程度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主要用以反映整体农业的生产质量与效益;“小城镇人口比重”不仅反映人口的城乡分布状况,而且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效果;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主要反映农民生产基础性投入水平,水平越高说明生产方式越先进,农业生产越发展。
2.“生活宽裕”领域。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恩格尔系数、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农村钢筋混泥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5项指标。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硬性指标,这个指标达不到标准,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缩小城乡差距都无从谈起;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指标反映农民的生活质量,居民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生活质量越高;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农村钢筋混泥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从农村生活信息化水平、住房条件、文娱消费等方面评价农村生活质量。其中,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反映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程度;农村钢筋混泥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反映农村居民住房条件,要做到消灭土坯房;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反映农民文化娱乐水平,体现人文发展的价值取向。
3.“乡风文明”领域。包括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农村文化室达标率6项指标。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也是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农村的初中教育已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急需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农村文化室达标率分别从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医疗、文化等角度评价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步情况。
4.“村容整洁”领域。包括文明生态村覆盖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主要由农村通电覆盖率、通电话覆盖率、通公路覆盖率、通有线电视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构成)2项指标。其中,文明生态村覆盖率综合体现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效,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进展;设计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主要是想从通电、通水、通公路、通电视、通电话、垃圾处理等方面观察农村人居环境总体建设情况,全面反映村容的整洁情况。
5.“管理民主”领域。包括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2项指标,主要从社会法制、治安、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综合反映农村民主化程度和民主管理水平。
(三)基本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一是参考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标准。考虑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某些目标要求的更高发展,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的标准值应不低于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值。二是依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要求,同时参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及标准》,以及2000年前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参考先进地区关于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研究报告确定。
2.指标权重的确定。参考分层构权法、德尔菲法、循环法三种方法,结合海南新农村建设重点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权重,最终确定整个指标体系权重。
3.指标属性。本评价指标体系区分正指标和逆指标两大类。其中,正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小城镇人口比重、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混泥土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农村文化室达标率、文明生态村覆盖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17项指标;逆指标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项指标。
4.指标的计算。(1)指标无量纲化。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正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或
逆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或
(2)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将相对应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以下公式计算就得到相对应的合成指数。
表1:海南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
评价领域 | 评价指标 | 单位 | 权重 | 目标值 |
一、生产 发展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12 | ≥31400 |
2.农业劳动生产率 | 元/人 | 4 | ≥16000 | |
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 | 3 | ≤35 | |
4.小城镇人口比重 | % | 6 | ≥60 | |
5.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 元 | 5 | ≥15000 | |
二、生活 宽裕 | 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6 | ≥6000 |
7.农村恩格尔系数 | % | 3 | ≤40 | |
8.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 | % | 3 | ≥20 | |
9.人均混泥土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 | % | 6 | ≥90 | |
10.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 | 2 | ≥12 | |
三、乡风 文明 | 11.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4 | ≥10 |
1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3 | ≥90 | |
13.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 | 3 | ≥90 | |
14.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 | 3 | ≥75 | |
15.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 | 3 | ≤15 | |
16.农村文化室达标率 | % | 4 | =100 | |
四、村容 整洁 | 17.文明生态村覆盖率 | % | 7 | ≥90 |
18.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 | % | 9 | =100 | |
五、管理 民主 | 19.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 | % | 8 | ≥90 |
20.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 | % | 6 | ≥85 | |
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
四、海南新农村建设实证分析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收集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测算得到2011年海南新农村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72.5%,比2010年提升3.0个百分点,距离目标值100%还有27.5%的差距。从五大评价领域看,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见表2)
(一)“生产发展”领域较快发展,实现程度为69.4%,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54.79%
近些年,得益于中央一号文件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我省东、中、西部农业生产特色凸显,农林牧渔业生产潜力有效释放,国家“五地一区”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整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1年,全省农业经济实现经济生产总值659.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增长6.2%。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助推我省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领域较快进展。2011年,据本次测算结果显示,我省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领域的实现程度为69.4%,比2010年提升5.4个百分点,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54.79%,在五项评价领域中排位第一。从其内设5项指标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实现程度为65.2%,比2010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2478元/人,实现程度为78.0%,比2010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8.99%,实现程度为71.4%,比2010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小城镇人口比重为34.45%,实现程度为57.4%,比2010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实现程度为85.9%,是生产发展领域中实现程度最高的指标,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2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在农业生产方面投入了较大的力度,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二)“生活宽裕”领域稳步提升,实现程度为67.8%,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15.75%
2011年,我省全面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加快落实中西部农民增收计划,全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据本次测算结果显示,我省新农村建设生活宽裕领域的实现程度为67.8%,比201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15.75%。从其内设指标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14元(当年价),比2010年增长19.3%,实现程度为51.2%,比201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1.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程度为77.2%,比2010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农村居民消费层次仍然偏低,发展不稳;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为8台,离20台的目标值还有较大差距;人均混泥土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实现程度为100%,基本消灭土坯房;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由于家电下乡、家电消费补贴刺激政策退出影响,文娱耐用消费品支出减少而明显下降,2011年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为5.40%,明显低于12%的目标值,实现程度为45.0%,比2010年大幅回落了31.9个百分点。
(三)“乡风文明”扎实推进,实现程度为78.8%,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16.41%
“乡风文明”主要是从软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角度评价新农村建设成果,近些年,得益于海南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文体方面的大力投入,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取得较好进展,实现程度稳步提升,2011年为78.8%,比2010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16.41%。从其内设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实现程度为80.5%,比20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实现程度为80.2%,比2010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实现程度为96.0%,比2010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64%,实现程度为100%,与2010年持平;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实现程度为84.9%,比2010年提升了7.4个百分点;农村文化室达标率的实现程度为42.9%,比2010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四)“村容整洁”领域持续进展,实现程度首次突破60%,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13.05%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不断深入,我省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1年,据本次测算结果显示,我省村容整洁领域的实现程度为60.7%,首次突破60分,比2010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对总体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为13.05%。从其内设指标看,文明生态村覆盖率为52.47%,已走完一半的路程,实现程度为58.3%,比2010年提升了3.0个百分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为62.50%,比2010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通电、通电话、通公路的覆盖率较高,依次为100%、98%和100%,但代表农村人居环境更高水平的通电视覆盖率、自来水覆盖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却明显偏低,依次为53%、72%和25%。
(五)“管理民主”优势凸显,实现程度最高,为90.2%
本次测算结果显示,2011年我省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领域的实现程度为90.2%,是五大评价领域中实现程度最高的一项。从其内设指标看,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82.72%,实现程度为91.9%;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为74.80%,实现程度为88.0%。
表2:2010、2011年海南新农村建设各项评价指标测算结果
评价指标 | 单位 | 2010 年 | 2011 年 | 2010 年 | 2011 年 |
实际值 | 实际值 | 实现程度(%) | 实现程度(%) | ||
一、生产发展 |
|
|
| 64.0 | 69.4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18430 | 20485 | 58.7 | 65.2 |
2.农业劳动生产率 | 元/人 | 10706 | 12478 | 66.9 | 78.0 |
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 | 50.37 | 48.99 | 69.5 | 71.4 |
4.小城镇人口比重 | % | 34.00 | 34.45 | 56.7 | 57.4 |
5.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 | 元 | 11956 | 12888 | 79.7 | 85.9 |
二、生活宽裕 |
|
|
| 65.4 | 67.8 |
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849 | 3072 | 47.5 | 51.2 |
7.农村恩格尔系数 | % | 50.00 | 51.80 | 80.0 | 77.2 |
8.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 | % | 1.94 | 8.42 | 9.7 | 42.1 |
9.人均混泥土和砖木结构住房比重 | % | 97.03 | 97.57 | 100.0 | 100.0 |
10.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 | 9.23 | 5.40 | 76.9 | 45.0 |
三、乡村文明 |
|
|
| 76.4 | 78.8 |
11.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7.85 | 8.05 | 78.5 | 80.5 |
1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70.96 | 72.18 | 78.8 | 80.2 |
13.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 | 85.95 | 86.44 | 95.5 | 96.0 |
14.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 % | 76.30 | 76.64 | 100.0 | 100.0 |
15.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 | 19.35 | 17.67 | 77.5 | 84.9 |
16.农村文化室达标率 | % | 65.00 | 68.00 | 39.5 | 42.9 |
四、村容整洁 |
|
|
| 58.2 | 60.7 |
17.文明生态村覆盖率 | % | 49.75 | 52.47 | 55.3 | 58.3 |
18.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 | % | 60.50 | 62.50 | 60.5 | 62.5 |
五、管理民主 |
|
|
| 90.2 | 90.2 |
19.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 | % | 82.72 | 82.72 | 91.9 | 91.9 |
20.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 | % | 74.80 | 74.80 | 88.0 | 88.0 |
新农村建设总体实现程度 |
|
|
| 69.5 | 72.5 |
注: 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农村文化室达标率为估算数 。
五、海南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针对海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海南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难,对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大。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决定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基本条件,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46元,可支配收入为6184元,全国排名第1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收入水平全国排位第一的上海市(16054元)对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离新农村建设目标值还有48.8%的距离。近几年,虽然我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但收入增长的潜力和增收渠道仍明显不足。
(二)村级经济薄弱,新农村建设后劲乏力。 由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地方出现“有人管事”、“无钱办事”的局面,对改变村容村貌及公益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社会保障等将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依然偏低,远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农民就地转移难。农村产业化程度不高,地区内部竞争激烈,缺乏投资,效益低等,严重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精神文明建设滞后,较快提高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难。 当前,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消费观念落后,我省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仍相对偏低,2011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223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40%,距离目标值12%差距较大。转变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快速提高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比重任重道远。
(四)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 当前,我省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5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学杂费高,影响儿童入学率和辍学率。从“普九”情况看,2011年乡村儿童的入学率为96.08%,低于城镇儿童入学水平3.5个百分点,主要是一些地方中小学辍学率偏高,说明农村每年仍有一部分新文盲出现。另一方面,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留在农村的较少。因此,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加大。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相对滞后。 海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加上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对社会保障认识不够,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受到限制,服务难以完善,特别是在养老保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方面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农村还有较大差距。
(六)农村生活条件差,居住环境改善难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匮乏,农村居民住房设施配套不完善,卫生标准差、室外环境脏、乱、差的现象相当普遍,要实现“村容整洁”建设要求,仍有较长的路需要走。
六、加快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劳动力转移三轮驱动,加快农民增收。 一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向农业的深度要收入。二是以粮食指标、良种补贴为契机,加快农村金融、公共财政、流通体制、土地流转、农业支持等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向制度创新要收入。三是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动力,推动农村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建设,向农业外要收入。
(二)要强化首位意识,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到优先位置加以考虑,切实在建设和投入上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农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尤其是针对我省近年来水旱灾害频发的现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重视抗旱和排涝问题,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农村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卫生、饮水、通讯、广播电视事业和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三要提高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摒弃不良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逐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三)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任务。一是要继续积极普及义务教育,坚决杜绝新一代文盲,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二是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扩大高学历继续教育,为劳动大军充实高文化层次的人才队伍;三是加强职业和成人后续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四)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改善社会治安和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构,健全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农村财务管理等村级制度;二是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推进村干部定期向村民代表报告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接受村民的评议监督,提高村民对村务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四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治村水平;五是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六是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伪劣食品和农资在农村市场的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