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探索商事制度改革 前置审批从180项减到12项
前置审批从180项减少到12项,成为全国前置许可最少的省份;取消全部工商收费,彻底摆脱审批经济;全面推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债券、物权、知识产权都可成为注册资本,最大限度的释放生产力……
短短400多天时间,海南工商系统深入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大胆先行先试,锐意自我革新,在全国率先启动一系列改革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其做法获得包括李克强总理在内的各级领导多次点赞,用行动擎起全面深化改革的“海南担当”。
编织“两个笼子”
先行先试撬动政府职能转变
2013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式拉开本轮全国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而在此前就酝酿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海南,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短短10天后就通过《海南省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的十六条意见》,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省市区之一。
“以前监管的关注点是资格,现在的关注点是行为。通过深入领会改革精神,我们将商事改革核心归纳为‘进入零门槛、违规零容忍’”,海南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楷表示:“就是打造两个‘笼子’——把行政审批关进法治的笼子,把市场监管关进信用体系和科技的笼子。”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三证合一”、放宽企业法人住所登记、推行注册官制度等一系列以鼓励投资创业、放松前置监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政策相继出台,海南商事制度改革骤然提速。
海南迅速配套出台《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企业登记监管十八条意见(试行)》,从科技监管、信用约束、社会共治等方面综合推出十八条监管措施,以“零容忍”提升市场主体质量,优化市场秩序环境。
至此,海南工商登记注册改革“宽进严管”框架基本形成,“两个笼子”初见雏形。
切断利益藩篱
自我革新推进深层体制变革
在商事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一年之间,海南省工商局大楼从内至外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机。
走进海南省工商局大厅,正中央一块醒目的提示牌:为方便广大市场主体前来办理各种查询业务,海南工商局即日起将企业登记查询工作地点由过去的9楼调整到1楼大厅。而在一年前,同样的位置上挂着的却是“海南企业工商咨询代理中心”的招牌,那是一家工商代理机构。
大厅陈设的变化,不仅体现着工商系统服务理念的转变,背后更是一场斩断利益藩篱的自我革命。
“过去,即使办个体户营业执照,也要提交18项准入许可,注册成本高审批时间长,加上每年年检,企业都要整理准备大量书面材料送到工商排队审查,无形中催生一个依附于行政审批上的行业:代办中介。”海南省工商局注册局局长何海平告诉记者。
“放权要真正放给市场,不能被中介机构截留。”2014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海南考察时做出明确指示。海南省工商局迅速行动,在全省范围启动代理机构专项整治,一举清理工商代理机构281家,撤搬工商机关及登记窗口周边的代理机构,规范133家代理机构名称和经营范围,将116家失联的代理机构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进行信用公示。
“现在投资创业零门槛,年检改为年报制,企业上网就可以自己办理,从业务流程和制度设计上彻底消除了各类中介生存的土壤”,海南省政务中心工商登记窗口工作人员焦牧溪,见证了一年来窗口业务的明显变化,“过去每天一上班,挤在窗口晃悠的大多是中介公司的人。现在全流程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工商代办在海南彻底成了历史。”
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
经济新常态注入新动力
创业“铁闸门”开启,全省市场主体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全省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79839户,同比增长30.5%,其中个体工商户增长比全国高出15.44%。
针对改革之初,有人担心会出现“皮包公司、一元公司满天飞”的状况,陈楷结合数据进行了分析:“目前全省注册资本3万元以下企业206户,1亿元以上245户,仅占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总量的1.8%。说明创业者基本上是理性对待商事制度改革,未出现盲目认缴出资现象。”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海南经济新常态注入持久动力。
2014年,全省新登记注册企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增速分别为25.41%、33.46%、48.14%,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加大;新注册现代服务业企业9650户,同比增长37.17%,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省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比2013年底增加401444人,增长29.34%。
回顾改革路,陈楷颇有感触的说,全省商事制度改革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为从根本上解决搭车收费、权力滥用问题创造了条件,从源头上降低了腐败风险。“随着改革步入全面深化攻坚阶段,如何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实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如何加快构建以信息公示、信用约束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已成为新一轮改革的聚焦目标。”(记者 郭嘉轩 周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