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3年投2.6亿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海南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琼中竹朗村种桑养蚕织甜蜜生活 图为村民正在过秤蚕茧 小于摄
海口三门坡镇友爱村委会鸭塘村,确立了以黑果蔗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三大片区”和“七大生产基地”,仅此一项产业可为村民人均增加收入1100多元;三门坡镇文蛟村委会文多村利用南渡江流域土地整治契机,成功打造“稻菜轮种基地”,村民明显增收……
曾经地处偏僻、经济收入渠道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贫困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逐一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贫困户走上了自我致富的道路。
据悉,《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布以来,海南省贫困地区坚持“因人而易、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采取“稳传统、增数量、瞄市场、挖潜力”方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之路,用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据统计,2011-2013年,全省共投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26705万元发展生产,扶持贫困农民170989户次、787373人次发展生产。种植橡胶195746亩、槟榔41364亩、绿橙、香蕉、瓜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60454亩;养猪57765头,养羊2913头,养鸡、鸭、鹅等家禽363万只,养蜂14137箱,养鱼2906万尾。
提升传统产业 开拓新兴产业
贫困村大多在山区,远离城镇、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要发展扶贫产业,必须因地制宜,做好山地文章。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办法,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
一是稳传统产业。利用扶贫资金,大力发放优质种苗,扶持贫困农户增加种植热带经济作物、水果和养殖“三鸟”等,如:橡胶、槟榔、芒果、绿橙、香蕉等产业。
二是瞄准市场。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帮助农户发展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产业,如:扶持琼中、屯昌等市县养蜂、养黎母山鸡、阉鸡等,五指山、白沙、东方等市县种植灵芝、竹藤、花梨木、沉香等珍稀树种、养殖五脚猪、白兔等。
数据显示,新种植、管理橡胶、槟榔等热带经济作物和绿橙、香蕉等热带瓜果29万亩,饲养家禽家畜363万只、蜜蜂1.3万箱、海淡水养殖2906万尾等。
多路带动 科技引领
白沙黎族自治县致富能人陈富果子狸养殖专业户、更生村组长王佳养龟专业户等带动当地20多个农户发展养殖业,目前,已初具“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
不少贫困户缺乏发展产业的技能和观念。为此,省扶贫办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多种产业。
截至2013年,全省已认定国家级和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3家,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如:以制药厂为龙头,扶持贫困农民种植牛大力、巴戟、益智等南药,以木薯厂为龙头,扶持贫困农户种植木薯等;以专业合作社为支点,采取“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扶持农户发展种桑养蚕等产业。
同时,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科技兴农”,增强劳动者致富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办坚持“实用、高效”原则,采取“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田间”相结合方法,积极与农业、科技、热作等科研院校协作,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户,深入到五指山、保亭等贫困市县乡村,向农户传授橡胶、槟榔、绿橙、肉兔及“三鸟”等种养殖技术,并根据培训需要,免费发放作业工具、教材等技术资料和生活补贴。
通过培训,涌现了大批橡胶、槟榔、香蕉、瓜菜等专业村、专业户,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我省还实施了贫困地区干部培训。村干部是农村致富带头人,能力的高低决定贫困村脱贫的进程。为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维,提高运用政策法规水平,全省扶贫系统多次组织村干部到白沙等市县养蛇专业合作社、生姜种植示范基地、休闲度假村、整村推进示范村等地参观,开拓视野,学习经验。
2011-2013年,共投入培训资金6436万元,有139773人次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4年10月16日A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