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任重道远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019年)》日前出台,“行动计划”结合海南实际,从开办企业、获得施工许可、获得水电气和电信服务、财产登记、获得信贷和改善融资环境、纳税便利化、跨境贸易、保护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建设服务型政府等十一个方面明确了未来海南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内容。对于海南省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推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动计划”内容丰富。如: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即到即办;推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度,积极推进名称、住所、经营范围、信息变更、企业注销的自主申报和自主核名,最大限度扩大企业自主权;将“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由106项扩大至130项,扩大旅游、农业、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改革事项范围;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海南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产业准入,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实行备案制等。
自从今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海南省积极行动,全面推动自贸区、自贸港政策落地,大力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打牢基础,补齐短板,取得了积极效果。此次“行动计划”的出台,无疑将进一步推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全方位提升和优化海南整体的营商环境。
然而也应看到,现实仍然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海南的营商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不要说对标香港、新加坡和迪拜,甚至落后于内地不少省市。地方政府的诚信缺失、个别官员法制观念的淡薄等,成为长期以来影响着海南营商环境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该省的营商环境虽有改善,但是距自贸区、自贸港的进度要求,尚有相当的距离。
就在“行动计划”出台的几天前,有关媒体刊登了一则题为《30亿投资土地一级开发民企遭遇8年拖欠陷入经营困境》的报道。反映一家民营企业于8年前响应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投资30亿元人民币在三亚进行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完工了,土地也增值了,但随着三亚市政府换届,新领导不认旧账试图解约,数十亿投资款回收遥遥无期。对此,多位在京的著名专家学者提出批评,呼吁三亚市政府依法行政,尊重企业合法权益,尽快让企业起死回生。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对海南的战略定位,海南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并且,按中央和国务院对海南的发展要求,到2025年,海南自由港制度将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但从现实看,任务十分艰巨。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注意到,海南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违约的案例并不鲜见,导致一些企业处境艰难。但愿这次“行动计划”的出台,对解决海南省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起到根本的改变,真正做到让中央放心,让企业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