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庙宇文化融入海南人的血脉 构成海南文化的根脉
原标题:海南庙宇文化背后的民族精神
五公祠(资料图)
新坡冼太夫人庙(资料图)
海南庙宇多如繁星,“三里一庙”绝非夸张的说法。在这众多的庙宇中,所供奉的“神”更是各种各样,各具特色。这构成了海南庙宇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在这众多庙宇中,有的繁华精美,有的质朴简单,甚至有的破败萧索,可在这里寄托的却是一样的情怀,延续的都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正如知名评论员矢弓所说,不拘一格,不求形式,海南的庙宇正如海南人民一样,坦诚、包容、随和、实用,留给人们很大的想像空间。这足以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又一种元素。
海南庙宇似繁星
移民文化或是其根源
海南到底有多少庙?没人知道准确答案,他们只会模糊地说:“每个村一个庙那是肯定的。三里一庙的说法,也不夸张。”据了解,海南省自然村的总数为23310个(2009年数据),如果按“一村一庙”的说法,那么全省庙宇的数量应该超过两万个。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教授笑着说:“一村一庙是简单的说法,在很多村子‘一村几庙’的现象也很普遍。单单是海甸岛一东路,前几年未改造前就有6座庙并排而立。还有一些村落,单土地庙就有好多个。可以说,海南的庙宇多到数不清。”
这异常繁多的庙宇构成了海南庙宇文化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说起起源,或许还得从海岛文化的源头说起。
阎教授介绍,在汉朝的时候,庙建在墓地旁,用于祭祀祖先。这跟现在大家所理解的庙宇有很大区别。宋朝时,一般平民对于家族祖先的祭祀慢慢从家里转移到外面,然后兴建庙或祠堂。这个时候庙与祠堂的区别不大,共同发挥着维系族人感情、增强族人之间团结性的纽带。
正是南宋时候,大批移民从福建等地迁徙到海南岛。这些迁徙的人民也将中原文化带到了海南岛,兴建庙宇(祠堂)的做法也延续到海南。
试想一下,七八百年前,一批又一批迁徙者,他们乘着木船从内地航行到海南岛,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创业,那是何等艰难?阎根齐说:“或许正是这样,所以人们才会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统一,希望借助庙所承载的宗族观念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生存繁衍。庙则成了凝聚宗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在海南“一村一姓”的现象很普遍,这是宗族文化的产物,进而也催生了一座座各不相同的庙宇,多如繁星。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