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已发现近千种蘑菇 解开毒蘑菇五大认识误区
海南毒蘑菇:热带雨林的美丽“咒语”
裂皮毒鹅膏
裸盖菇
日本海氏牛肝菌
斑褶菇
欧式鹅膏本版图片均由曾念开拍摄
蘑菇(大型真菌),人类口中最鲜美的食品,是大自然的宝贵赐予。海南的热带森林孕育了极为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其中可食用的已知有上百种,当地的老百姓多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野生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不少人心目中的山珍。然而,人们在享用野生菌的美味时,悲剧也在不断上演:
2006年8月,海口一小孩在田埂采回有毒的蘑菇煲了一锅汤,一家4口中毒……
2008年7月,琼中一名学生因在家食用疑似野生毒蘑菇中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3年5月,昌江一农户一家4口因食用从橡胶林采集回来的蘑菇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症状……
海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于10月14日特别发布今年第15号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提示了常见的四种毒蘑菇。
蘑菇中毒已成为海南食物中毒事件中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同样如此,全国范围内的食物中毒致死的案例当中,毒蘑菇占了1/3,可谓食物界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
如今,深入海南雨林游玩探险的人群越来越多,看到各种美丽诱人的蘑菇,自然免不了食欲大动,可又怕中毒,怎么办呢?近日,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和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联手制作了一本《海南鹦哥岭及其周边地区有毒蘑菇识别》(以下简称《识别》)的图册,或许能帮上大家的忙。
毒蘑菇长啥样?
“头上戴帽子(有菌盖),腰上系裙子(有菌环),脚上穿靴子(有菌托)。”《识别》作者、海南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曾念开博士形象地说出了毒蘑菇的一般特点。他也表示,这只是一般规律,毒蘑菇并非严格符合这三个方面的规定,具体鉴别还要“就菇论菇”。
由于专攻真菌类研究,曾念开有一对“火眼金睛”,这主要是其辨别毒蘑菇的眼力超凡。从本科生开始他就一直从事真菌类研究,野外经验丰富。每次采集到蘑菇时,他都会查书,对照显微镜观察,再进行一系列的分子鉴定,对蘑菇进行分类,积累多了也就能看出门道来。
曾念开说,毒蘑菇是一类可使人或动物中毒的大型真菌,大多数隶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以伞状为主,也有片状、耳状、盘状、马鞍状等。与可食用蘑菇相比,毒蘑菇没有明显的标志,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在野外混杂环境中极难鉴别。预防野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吃,更不要学着辨别野蘑菇,因为蘑菇中毒的都是有一定辨别经验的“老手”。
而且,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中毒与否和烹调方法、食用量的多少、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五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肝脏损伤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
世界上最毒的蘑菇
裂皮毒鹅膏,这种蘑菇完全吻合“毒蘑菇三原则”:帽子、裙子、靴子俱全;而且非常优雅,通体白色,一点也不像是冷血“杀手”。实际上,它和海南人经常食用的平菇质地与颜色都很像,一般人很难区别。
“毒性极强,是世界上最毒的蘑菇之一。”曾念开的话让人顿时消除了一切幻想。他说,这种蘑菇系出名门“鹅膏属”——号称毒蘑菇界的“四川唐门”。这是蘑菇家族最毒的一个门类,误食毒蘑菇致死者95%都是由毒鹅膏所致,世界范围内最毒的几种蘑菇也都出自这个属系。
这种蘑菇主要含原浆毒素类,以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为主。这些毒肽毒性极大,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一般烹调不能破坏。而且在我省雨林地区分布广泛,鹦哥岭、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遍及整个中部林区;多生于海拔较高的阔叶林下。
在我省雨林中,同样系出这一名门的还有欧氏鹅膏和灰疣鹅膏。这3种毒鹅膏被曾念开统一归入“肝脏损伤型”。
鹅膏毒素一旦进入人体,会抑制一种酶的正常分泌,导致另外一种酶“精神错乱”,分不清好人坏人般地疯狂溶解人体细胞,器官严重受损。
“首当其冲遭到破坏的将是人的肝部。因为所有的血液循环都要经过这里,而肝的细胞壁又比较薄。我们在人体解剖过程中发现,严重中毒者的肝部会被侵蚀得如同蜂窝状,受损非常严重。”曾念开说,吃了这类蘑菇后,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到30小时,少数人在半小时内发病。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呈1-2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经积极治疗,约2-3周后渐趋恢复,少数病例会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