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三大名“粽” 那大粽闻名东南亚
那大粽子。记者 苏晓杰 特约记者 吴文生 摄
粽子从屈原投河的湖南汨罗到了海南,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
荆楚之地,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是为了祭祀屈原。后演变用粽叶包米。这“原产地”以及大部分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如纯糯米的白粽子,蒸熟蘸糖吃;糯米的馅心包了小枣、果脯等等。
往南走,腊肉、卤肉、咸肉、火腿肉、鸡肉等五花八门包各种馅的咸粽子都有。辅以不同粽叶、米料、佐料,味道各具特色。
唯海南粽子个头大,连骨带肉,无论送亲朋还是自家享用,都实在得很。其中又以定安粽、那大粽、瑞溪粽为典型。
定安粽———大方豪气
定安人的端午节有着不逊于过年的喜悦。这种喜悦根植于对节日馈赠礼品的自豪感。因为定安粽子不仅要满足当地百姓人家的需求,还要在家庭社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离节日还有十天左右时,各家开始采购粽子所需材料:精白纯正的糯米,方块的猪脚,新鲜的半肥半瘦猪肉(如今用黑猪),咸蛋黄、虾仁、火腿叉烧。辅料有酒、虾米、精盐、酱油、姜汁、蒜茸、五香粉、冬菇、枸子、胡椒粉、桔汁等等。
接下来泡粽叶、泡糯米、腌肉、取咸蛋黄。这些准备工作得提前做,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每片粽叶泡过两日煮透晾干,要逐叶擦净。浸泡半日后的糯米已经柔软,滤干水,放少许精盐抓匀。
包定安粽子的工序,先铺开三四片粽叶,薄薄地放一层米,一层肉馅。这样三四次后,再将咸蛋黄放中间。双手将粽叶一边合拢折叠,封住斗口,多余的粽叶沿粽子轮廓折回剪齐,用细小麻绳拦腰扎紧成锥体状。
纯正的定安粽子用柴火煮,十几个小时不断加柴添火按叶加水。所以当定安人开着皮卡或越野车,满载大个头粽子上海口送朋友时,那种自豪来自原材料,来自制作的用心,来自对粽子口感的绝对自信。
那大粽———闻名东南亚
如果说定安粽子以手工著称,顾着满足省会市场,那么儋州的那大粽子则放眼东南亚。
作为批量加工,品牌响亮,每年农历四月廿五日起便大量生产的“那大粽”,据说已远销新加坡、日本、朝鲜等国。最常见的现象是端午前,省汽那大站繁忙的运送粽子画面。
那大粽子的优势主要在配方上。糯米、本地蛋黄、五花肉,这些不稀奇,秘密在自制调料上,这种调料遵从古法精制而成,以至于整个粽子的味道就不同了———蒸煮透后,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儋州洛基镇的粽子也有代表性,特色是在粽子内加了咸鱼肉。
仔细研究,那大粽子长盛且名气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营销。因为名气大,不得不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就不得不进行更广泛的营销。而营销,包括对那大粽子品牌的包装,LOGO、简介、网站、线上线下服务等等。
数一数,那大粽子的品种至少有七种:蛋黄五花肉粽、蛋黄排骨粽、蛋黄猪脚粽、豆沙粽、蛋黄豆沙粽、蛋黄虾米肉粽、蛋黄红豆肉粽等。
瑞溪粽———古法新韵
瑞溪是澄迈县的一个古老而繁荣的美丽乡镇,至今已有348年的历史。
据说瑞溪墟的居民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于墟设摊卖粽子,以此当作特色小食来经营。到近年,脱胎于手工作坊的瑞溪商贸业逐渐发达,镇政府争取到“瑞溪”商标使用权,打造“瑞溪”地理标识。
既然是海南的粽子,少不了糯米和猪肉。但瑞溪粽口感酥松、味道清香、吃后不腻。粽子原材料一直沿用八角、桂皮、胡椒、秕谷等制成的香料,拌以白酒、生油、姜汁、蒜头等入猪肉。
从粽子的制作就可以看出瑞溪人做工精细、用心,且不拘泥于传统。如挑选粽叶,瑞溪人不惜跑去五指山上采摘新鲜叶;所取用的猪肉,近年多采购最好的屯昌黑猪肉;鸭蛋来自于澄迈当地的九龙溪,明显比普通咸蛋的黄油脂多。
经过十多个小时高温烹煮,猪肉的肥肉部分已经化为油脂溶入糯米中,而瘦肉部分入口即化。热气混合着清香,让瑞溪粽子迅速占领市场,且上得省城大中餐馆的大雅之席。(记者 刘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