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土糖复“甜”记

26.01.2020  12:15

      2016年底,吴少玉和她的韩国丈夫姜龙吉撤出他们创办的企业和电商生意,卖了上海的房产,一同回到吴少玉海南儋州老家——一个长着许多甘蔗的小村。姜龙吉还加入了中国国籍。吴少玉是村里第一名女大学生,当时,不少村民议论,这对年轻人多半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

      吴少玉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认识了姜龙吉,做起了跨境电商。2012年春节,姜龙吉第一次来到吴家。吴少玉的父亲吴小健端出亲手制作的土糖说:“以后就吃不上这个土糖了!”

      海南土糖有600多年历史,以海岛特产的一种甘蔗为原料,用传统技艺手工制成。头回接触土糖的姜龙吉没啥感觉,可吴少玉却很惆怅:“父亲年迈,我再不做,祖辈留下的家族土糖技艺就要失传了。”

      吴少玉生下女儿后,母亲给她寄去家传土糖。吴少玉深深的乡愁和朦胧的愿景瞬间被点燃。她与丈夫商定,土糖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

      抱着半岁的女儿,吴少玉回到学兰村,与父亲一起新开了糖寮。

      吴少玉记忆中的糖寮回来了——牛拉石辘榨蔗、锅灶熬糖、瓦器分蜜,榨汁、开泡、赶水、摇瓢、凝浆、看糖、打沙等工序一一复原。

      “我们用古老的18道制糖工序,没有任何添加剂。”吴少玉说。

      第一年生产的土糖,由于保存不当,六七成出现霉变,只得全部召回销毁,直接损失10多万元。紧接着又遇到强台风,糖寮受损严重,结完村民甘蔗货款和工人工资后,吴家只剩下1200元。“我都快崩溃了!”吴少玉说。

      父亲安慰她:“东西没了,手艺还在,我们可以重来。”

      吴少玉下定决心,不仅要重建,还要扩大规模,建一个洪水冲不走、达到先进生产标准的糖厂。

      要重建,可钱从哪来?

      父女俩求助当时的学兰村脱贫包点干部、白马井镇党委组织委员陈琦。

      学兰村最丰盛的资源就是甘蔗。“传统工艺制糖需要大量人力,建糖厂可以带动附近村民就业。”陈琦说。为帮助他们规范建厂,政府还安排吴少玉去海口参观大型企业。

      在政府的牵线下,儋州民营企业家符祖义投资了吴少玉的糖厂。“传统土糖对本地人来说就是家的味道,我是在圆自己儿时的甜蜜梦;我更欣赏他们带领家乡困难群众脱贫的义举。”65岁的符祖义说。

      吴少玉组建了甘蔗种植合作社,形成资源、农户、技艺、企业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8个村372户1839人脱贫,3年分红72.7万元。吴氏糖寮还引来12名大学生返乡就业。

      2017年3月,“吴氏糖寮”被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吴少玉的计划,2020年糖厂将提供180个就业机会。未来3年,学兰村将成为集传统制糖技艺体验、乡村骑行、民宿为一体的美丽“糖”村。

      总制片人:魏振央

      总协调:周旋谢希瑶

      总导演:逯传涛

      导演:杨铭山

      摄像:费江

      航拍:郭良川

      制片:杨钧

      后期制作:张雪娇

      编辑:张越谢希瑶

      鸣谢

      中共儋州市委宣传部

      中共儋州市委组织部

      出品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新华社海南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