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旅游岛:派发全球的绿色名片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海南是个充满了独特性的地方。它位于浩淼的南海,与大陆一水相间。若仅看国土面积,海南不算大,但是,加上海洋面积,它却是中国最大的省份,而且是我国仅有的热带岛屿省份。
这样一个风情独占的岛屿,也曾为发展犯过难,可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带领下,海南岛的建设者们奋发励志、不断摸索,坚持生态立省,以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2015年,即将迎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展以来的第一场阅兵式,海南省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向国家和人民交上这份答卷。
海口观澜湖旅游度假区
“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全力构建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海南的发展模式问题,回首历史,曾经历过无数讨论和碰撞,试错与修改。有人主张贸易突破,有的坚持无工不富,有的认为旅游先行。后来,经过长达9年的不断摸索和努力,海南省认识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才是海南最为宝贵的魅力之源。“海南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以这个环境为基础的大旅游产业带动的第三产业”,是能使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是能真正让海南人民长期得实惠的东西。经过反复论证和考察,2010年1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际旅游岛建设终于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旅游业为龙头促发展,也为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海南省紧紧抓住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使经济社会几年来保持了健康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还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能实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海南省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努力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很好地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今年8月下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务院提出要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在这些方面,海南省一直走在前列。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推动成立了“海南岛十全十美婚庆产业联盟”,指导成立了婚庆旅游专业委员会,创建开通了海南婚庆主题网站,整合形成了以婚庆为主线,以滨海游、温泉游、森林游、民俗游等为主题的蜜月婚庆旅游产品体系。在乡村旅游方面,推动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了《海南省乡村旅游点(区)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并组织琼海潭门新渔村等乡村旅游点开展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他们把提质增效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夯实新型工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昌江木棉花开春意浓
新业态产生新贡献。如今的海南,已经初步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格局。根据海南省政府最新统计的数字,2013年海南省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6.46亿元,比2009年的1654.21亿元增加1492.25亿元,增长55.8%。人均GDP也由2009年的2818美元提高到5703美元。海南省接待过夜游客人数从2009年的2250.33万人次增加至2013年的3672.51万人次,年均增长13%;旅游总收入从2009年的211.72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428.56亿元,四年旅游业收入累计达1389.35亿元,年均增长19.3%。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已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2013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518.70亿元,占GDP比重4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2013年,海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4.928.246.9调整为24.027.748.3。
“13亿中国人需要有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海南的同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中央有关领导在海南视察时的讲话
“天涯风情神飞扬,海角云彩迎四方。”海南,自古以来就有天涯海角的美称,这里山海相连,风光旖旎,海域澄清透明、沙滩平坦柔软、椰林树影婆娑,而且,绵延的海岸线长达1580多公里。
多年来,海南省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度假天堂,在全球享有“健康岛”、“长寿岛”的美誉。然而,自然风景固然神作,可生态文明却要靠人为来完成。随着经济发展,海南的环境保护也面临挑战,例如房地产和酒店业对海岸线和红树林等生态植被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海南省的领导们深刻地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海南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失去了生态环境,海南将失去发展的基础。作为发展与保护高度契合的产业,旅游业是对生态环境的张扬和放大,发展旅游业既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可实现惠民强省的目标。因此,海南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一时的发展,这个已在全省上下形成共识。
于是,海南迅速制定了“生态立省”战略,不遗余力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保护放到了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环境生态作为发展首要考虑的内容,放弃了唯GDP的发展理念,力求将发展的成果造福子孙后代。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战略,进入了更有条件、更加自觉地实现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南山不二法门
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行动不胜枚举,近年,海南大力开展海防林建设,实施“绿化宝岛”行动,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1.9%。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大幅提升。建立了稳定增长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公益林管护补助标准。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果:完成造林绿化45.3万亩,新建4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36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和988个文明生态村;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6个,淘汰造纸生产线5条;停止审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22个,对6个市县和5家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建成垃圾转运站35座。
最值得一提的是,海南运用法律的武器,加强了立法对环境的保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2014年5月,海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海南经济特区林地管理条例》修正案,2014年9月24日,海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二次审议《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案)》……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是海南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法治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努力。让海南的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也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经过多年不懈保护,目前,海南已建立49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如今的海南,不仅有水清沙幼、碧海蓝天,还有森林茂密、流水潺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生态文明长足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人民心仪的度假胜地。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海南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求真务实的历程。《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作为海南的第一战略定位,提出要充分发挥海南的经济特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试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海南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在全国推出了许多创新举措,并将许多先行先试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地过了一把“优先的瘾”。
三亚海棠湾洲际酒店
自国际旅游岛建立伊始,为了避免出现“遍地开花、多龙治水”的混乱局面,海南就非常注重规划的重要作用,坚持“全省一盘棋”,坚持科学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谋划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又相继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和44个配套专项规划、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国际旅游岛风貌规划、主题公园规划、12个重点旅游度假区和22个风情小镇规划,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洋浦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各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
2009年,海南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全国率先设实体性机构旅游发展委员会,这是海南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顺利推进。
几年来,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编制规划、制定法规、组织实施旅游发展规划、理顺各部门在旅游业管理中的职能关系,协调海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改善海南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环境,增强海南旅游的吸引力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年里海南省旅游委还推进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行业协会体制改革、旅游质监执法体制改革等多项改革。
为了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海南省创造性地提出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围绕国家赋予海南的特殊支持政策、开发模式、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等五个方面先行先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经验、示范和引领。
除此以外,海南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优势,将国家的政策充分落实,如离境退税和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宣传效应,推动了海南旅游购物逐步与国际接轨。26国免签证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海南的国际吸引力,尤其和开放航权政策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效应,为海南招徕国外游客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通过免签证进入海南的外国游客占到全省外国游客的60%以上。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政策,使海南邮轮旅游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游艇旅游政策为海南游艇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国务院批准,获得允许境外资本在先行区内举办医疗机构等9条政策支持,开启了海南医疗旅游的新篇章。
不仅如此,海南还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强大引擎。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结果如何,究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检验?这是摆在海南省的决策者们面前的问题。下面这段话或许能给出答案:“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要以提高海南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富民是我们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强岛是我们发展的手段和措施。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是一个强岛的路子,也
是富民的路子,强岛必须要富民,否则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立足点和基础。”
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对此,海南早有考虑和对策。他们把解决本地居民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纳入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同时,在规划研究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旅游工艺品销售、旅游餐饮以及当地居民就业等方面,让老百姓有挣钱致富的机会。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的一则故事就颇能证明这一点:今年9月,全球最大的免税店——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开业后,三亚市海棠镇江林村村民黎子豪待业在家的妻子被聘为那里的营业员,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他们一家还搬进了200多平米的安置房,可谓双喜临门。
像这样的喜庆故事,每天几乎都在上演。近年来,海南省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创新举措不断推出,一系列相关产业都“尝到了甜头”。目前,海南大力发展热带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农业增速连续17年领跑全国。海洋经济也发展加速,集装箱码头、杂货码头、各类专用码头和面向旅游开放的邮轮游艇码头,在原有基础上加快扩建。
旅游业不断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形成旅游发展新亮点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开拓了就业致富的渠道。例如,海棠湾把5个居民安置区打造成了具有旅游功能的风情小镇,让农民通过经营家庭旅馆的方式吃上“旅游饭”。而建成开业的17个旅游项目也解决了当地1000多人的就业。
目前在海南,海棠湾、清水湾等滨海区域正努力打造50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同时,利用海南独特农业资源,已初步建立了100个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在这样蓬勃的态势下,海南省的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在快速增长。该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2011年、2012年两年接连突破300亿元和400亿元大关,2013年实现财政收入480亿元,同比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43元,增速高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
陵水南湾猴岛
对于争分夺秒求发展的建设者们,时光永远是吝啬的。一晃四年过去了,在与时间赛跑的运动场上,海南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如今的海南岛,今非昔比。博鳌亚洲论坛自2001年2月成立以来,历经13年发展,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地区重要事务对话的高层次外交平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也被放在海南举行,包括金砖国家峰会、中非合作圆桌会议等,海南已经成为了我国公共外交、休闲外交的重要基地。另外,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国际数学论坛、三亚国际财经论坛,以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万宁国际冲浪赛、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等一系列国际论坛和体育赛事,也极大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不仅如此,海南还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响应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布局,发挥海南独特区位优势,扎实推进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积极发展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的海上互市贸易,加快三沙开发建设,力求把海南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综合试验区和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服务基地。
“余生欲老海南村”,海南,是一片真情的热土,是一座开放、绿色、文明、和谐的岛屿。如今的海南,正如一个曾偏居一隅的乡村美人,华丽变身为妆容精致、衣着时尚、举止优雅的国际名媛,一颦一笑间,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着来自东方的风采。(文/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李红邢颖)
(审核:汤雅飞 编辑:韩建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