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进度达65%

22.08.2019  12:21

  8月21日上午,站在20多米的高空,刚刚完成一个焊接点的康兵摘下电焊面罩,趁着休息的功夫极目远眺: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塔吊林立,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就如同一只初绽容颜的“钢铁海鸥”,静卧在秀丽的滨海大道北侧,与相邻的会展中心一期场馆遥相呼应。

  “会展中心二期的项目分为南北两个馆,目前南、北馆施工均已完成70%,整体项目建设进度达到65%。从2018年11月28日开工,兄弟们仅用9个月的时间就让这只‘钢铁海鸥’‘活’了起来!”会展中心二期项目经理赵志坚言语里满是自豪。作为项目建设的亲历者,他最清楚这些数字背后,一线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

  高度最高44米,跨度最宽60米——会展中心二期项目是海南目前体量最大的钢结构工程。但满打满算,施工时间只有1年1个月。“为了赶进度,工人们实行三班倒,每天24小时不间断施工,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500人、460台机器同时作业。”赵志坚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自去年年底动工以来,除了台风天气,项目从未停工,连春节工人们也没休息。

  会展中心二期项目以展翅的海鸥为造型,极具艺术感的设计也决定了建设技术的复杂性。

  记者站在南馆施工现场抬头向上看,一个相当于4个足球场大的“钢帽子”——钢结构屋面网架,严丝合缝地盖在了15.5米高的钢柱上。“8月9日,在39台液压提升器和数百根钢绞线的牵拉下,历经9个小时,我们顺利完成屋面网架提升。这顶‘钢帽子’面积约3.1万平方米,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在海南现有的钢结构建筑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该项目工程部副部长、钢结构工程师杨吉勇介绍,“钢帽子”提升绝非易事,是整个会展中心二期项目的重头戏。“我们创新了施工方式,在地面将‘钢帽子’焊接好,再进行整体提升,减少了空中作业,提高了施工效率,更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据了解,经过500余名焊工在地面3个月时间的焊接,才最终将这个长220米、宽150米的“庞然大物”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好。

8月21日,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工人在进行钢结构屋面网提升和焊接工作。见习记者 封烁 摄

  马鞍形状的主序厅是整个项目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杨吉勇说,主序厅是异形钢结构骨架建筑,采用了大跨度的曲线曲面布局,“我们的所有构件钢板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焊接技术难度很大,每个连接点至少需要4层施焊,达到一级焊缝标准。

  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也影响了施工效率。施工方除了每天为工人们提供绿豆汤、凉茶、西瓜等防暑降温食品,还为高空作业的焊工配备了降温神器——空调衣。

  在工地现场,来自江苏的高空作业焊工康兵向记者展示了他穿的“空调衣”。这种特制的“空调衣”由两个小风扇和一块电池组成,按下电源键后,电风扇的风就会把衣服吹得鼓鼓的,一次充电可以使用9个小时。“在20米的高空,钢结构在太阳下的温度可以达到70℃,我们焊工作业时还要穿长袖长裤,5分钟就全身汗湿。有了空调衣,体感温度能下降10℃左右,对于我们高温下工作的人真的是及时雨。

  “海口市、秀英区政府都为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协调小组,至少每半个月要来工地上门服务一次,在用水、用电、车辆进出方面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赵志坚介绍。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需要扩建,这个共识其实早已形成。”海口市会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口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综合收入每年稳步增长。2018年,海口举办上规模会议和展览活动315场、增长17%,综合收入122亿元、增长18.4%。“但受场地规模限制,不少大型展览项目无法落地。特别是到了冬季,类似于欢乐节、美食节、休博会等大型活动,都需要较大的展会场地面积。因场地面积不够,很多展会都排不进来。

  “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的目标是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智能、多功能复合型会展综合体,建成后将与一期连接成为有机整体,互为补充,可举办1万人的会议和高端节庆、晚会、宴会等活动。”海口市会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会展中心二期项目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待其建成后,将带动海口会展业提质升级、“展翅高飞”。(记者 计思佳 郭萃)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