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海南黎族音乐:代代传承有活水 曲曲传情如心声
2007年,87岁的黎族歌后王妚大。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如果说我国的民间音乐浩如大海,海南黎族音乐便是山间的汩汩清泉,一路叮咚作响,它发源于海南中部山区,沿着小溪、大河,奔向整个海南岛,最终汇入中国音乐的海洋之中。一代代的民间音乐人,捧着这悠悠长长的音乐故事和梦想,装点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装点了音乐世界。黎族音乐根植海岛,枝繁叶茂,代代传承有活水,曲曲传情如心声。
热爱
让世人了解黎族音乐
典型代表人物:王妚大谢文经
黎族人民喜爱唱民歌,民歌是他们在交往中诉说情感、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及黎族传统“合亩制”社会的特殊背景,使这一绚丽的文化瑰宝得以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下来。
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是黎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也是黎族音乐最富盛情之地,无论走在哪里,歌声都会跟随着你。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鹦哥岭脚下的什运乡什运村,出了一位著名的黎族民歌手,她叫王妚大,以她为典型的老一代歌手,用一生心血,让世人了解了黎族音乐。
王妚大1923年12月出生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牙挽村,1948年嫁往本县什运乡什运村,2018年4月11日去世,享年95岁。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王妚大民歌演唱活动和民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从1955年至1963年,她创作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大军真是好》《毛主席是咱国父》《哎来哟调》等。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作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她创作的这些民歌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熟知的民歌曲调,她也因此被誉为海南黎族民歌的歌后。
风度翩翩,笑声爽朗,口中三句不离海南民歌……这就是众人记忆中的谢文经。
这位从临高加来小街里走出的音乐人,毕生致力于海南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他创作的《久久不见久久见》《舂米谣》《黎家姑娘》等经典歌曲婉转、深情,至今仍萦绕在琼州大地上。
王妚大的学生数不胜数,其中不乏王玉梅、王兰香、王玉香等著名民歌歌手。其中,王玉梅曾于1964年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感谢恩人毛泽东》,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而谢文经,同样是王妚大的学生。
2001年,为举办少数民族歌手培训班,谢文经与时任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邢植朝同去邀请王妚大为学员授课。刚一见面,早早在村口等候的王妚大就迎了上来,和谢文经双手相握,连声道好,没说上几句话,就对起歌来。
王妚大没有辜负谢文经,将所知所作倾囊相赠;谢文经亦没有辜负王妚大,将“吃进肚里”的所学所得发扬传承。谢文经原是不懂黎语的,但他受黎族民歌启发而创作的《久久不见久久见》《舂米谣》《黎家姑娘》等经典歌曲婉转深情,都有着这位“黎族歌后”所唱民歌的影子。
直至因病去世,谢文经仍口中三句不离海南民歌。他和老师王妚大一样,与千千万万个纵情于海南山水之间的歌唱家一起,穷尽一生为同一片热土激情放歌,留下的是“为海南人民歌唱终生”的赤子之心和不朽情怀。
黄照安在演奏自己制作的黎族乐器(摄于2007年)。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保护:
让黎族音乐得以传承
典型代表人物:黄照安黄婷丹
如果说王妚大、谢文经,这老一代民间音乐人让世人了解了海南黎族音乐,那么黄照安、黄婷丹、王取荣他们则是让黎族音乐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得以传承。
在黎族地区,许多传统乐器已经难得一见,独木鼓、叮咚、唎咧、口弓等,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的器乐,如今已经散落难寻,但黄照安却收集了上百件黎族乐器,并且都能熟练地演奏。他家的客厅,摆满了各种黎族乐器,被当地人称为黎族乐器博物馆。
走进黄照安家里,你会发现这个黎族乐器博物馆名副其实,独木鼓、牛角号、叮咚、唎咧、灼吧、口弓、哔哒、口拜,件件透着古朴与原始。每一件乐器在黄照安的手里、口中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房间里的20多种、200余件乐器每一件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的爱。
黄照安说,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制作工艺不复杂,但要制作一件好的乐器也要有一定技艺;传统乐器的演奏学起来不难,但要演奏得好,则需要一定的功夫,可是在民间,乐于挖掘整理保护黎族器乐的人士少之又少。
在2005年,黄照安做了一件大“傻”事:他把保亭6个村的36个黎族乐器爱好者召集到一起,利用周末时间,传授技艺,不仅分文不收,他自己反倒是买米买菜给学员。其实黄照安那时工资不高,要靠养猪补贴家用,还有孩子在上学。
此后13年间,黄照安开门收徒,只要是喜欢学的,有点悟性的,他是来者不拒,且一概免费。这些年来,黄照安到底免费教了多少徒弟,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他最初教的那36个徒弟早已是保亭当地著名景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和槟榔谷的台柱子了。
被誉为五指山百灵鸟的黄婷丹,继推出首张个人专辑《五指山的歌声》后,日前又推出第二张个人专辑《大地恩情》,这张专辑在黎语演唱的部分标上黎语注音,让人能学易懂,具有欣赏、收藏价值。该专辑推出后,已经售出3000多张。民歌创新让黄婷丹找到了活态保护之路。
黄照安说,黎族音乐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地进行着或大或小的适应性调适、创新、完善,不能将“原生态”的概念冷冻起来,否则,黎族音乐保护就会走入死胡同。他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近年来不断改进创新黎族竹木器乐,鼻箫、灼吧、哩咧等创新竹木乐器音调更为精准,许多竹木乐器都卖到了国外。
发扬:
让黎族音乐走向全国
典型代表:蒙麓光阿侬子黎
如果说黄照安的黎族乐器、黄婷丹的黎族音乐个人专辑,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黎族音乐之魅力,那么大型原创黎族歌舞诗《黎族家园》则是让黎族音乐走向全国。
2016年9月14日晚,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颁奖仪式暨闭幕式文艺晚会”上,《黎族家园》从43台剧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该届会演“剧目金奖”和“最佳舞台美术奖”单项奖。
大型原创歌舞诗《黎族家园》是一幅守护民族精神家园、传承民族美丽梦想的歌舞长卷。为全面反映黎族音乐文化特色,主创人员蒙麓光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到海南三亚、保亭、五指山、陵水、乐东、琼中等黎族聚居地进行采风,向黎族百姓学习,深入挖掘黎族原始创作素材,获取舞美、音乐、舞蹈等方面创作的第一手素材,并多次召开研讨会,征求民俗专家意见,对剧本进行反复修改,从而将《黎族家园》打造成继大型黎族歌舞诗《达达瑟》之后的又一反映黎族题材的艺术力作。
2016年,歌舞诗《黎族家园》在北京天桥剧场精彩上演,连续两个晚上的演出,场场观众爆满,掌声不断,现场观众看到激动时,还跟着音乐节奏打起了节拍,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纷纷竖起拇指点赞。
蒙麓光介绍,除了精彩的歌舞与炫丽的舞美效果,《黎族家园》另一个为人所称赞的就是对黎族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哈鹰组合的原生态《围猎歌》、非遗传承人吉色开舞台上展示织锦技艺、黎族传统器乐鼻萧等,这些都让观众眼前一亮。不少脍炙人口的海南民歌,如《久久不见久久见》等也被融入了表演之中。
蒙麓光带着团队借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让黎族音乐走向全国,而海南青年韦少球、阿侬子黎则是凭借对黎族音乐的喜爱,借助互联网向世人传播和展示黎族音乐。
韦少球工作之余,创办起了“黎族音乐部落”自媒体平台,专注黎族音乐传承,弘扬黎族文化。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该公众号就拥有了10万多的粉丝,成了黎族音乐人的精神家园,大家因共同喜欢黎族音乐,为传承黎族文化走到了一起。
阿侬子黎出生于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玲镇水尾乡孟果村的一个黎族家庭,从小听爸爸吹口琴,看大舅和朋友弹吉他,也逐渐喜欢上了音乐,只要一听到音乐声,小阿侬就会搬着凳子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学生时代的阿侬子黎在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学习。在学校,他有自己的乐队,本人更是集乐队的队长、主唱、吉他手、词曲创作于一身,是当时学校的一个音乐才人。接受采访的阿侬子黎眼中流露出对音乐的执着,他说:“我喜欢黎族音乐,也想让大家了解黎族音乐,希望借用互联网平台展现更多的黎族音乐作品给更多的人。”
原标题:海南黎族音乐:曲曲传情如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