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独具5大优势

03.02.2015  09:15

海南在建设海上丝路中的特殊作用来自南海。苏晓杰 摄

  海南抢占海上丝路建设“制高点” 独具5大优势

  2014年11月12日,海南广场2楼省政协常委会议室内,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服务合作基地》,在与会政协常委手中传阅讨论。

  经过逐字逐句的审议修订,政协常委表决一致通过,将该报告以《建议案》的形式送请中共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研究参考。

  历经7个月调研,总篇幅76000多字(含三份子课题报告)的这份建议案,可谓分量厚重,来之不易!作为海南省政协近5年来调研规模最大的一份重点课题,该建议案充分发挥了政协组织凝聚社会各界人士的平台优势,不仅把不同专业、职业背景的政协委员汇集起来,更开创了我省政协与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等智库机构联合协作的新机制,实现了政协组织与社会力量的充分整合。

  “海南的优势来自南海,海南的战略地位也来自南海,海南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特殊作用亦来自南海。”用调研领导小组组长、省政协主席于迅的话说:“海南应抓住海上丝路建设这个继建省办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后的第三次历史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把海南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服务合作基地。

   议案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全球热点,身处南海经济圈核心的海南该如何作为?

   抢占海上丝路建设“制高点

  2013年10月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升温,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面对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身处南海经济圈核心的海南省该如何凸显地位、施展作为?参加2014年全国两会的住琼全国政协委员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海南的声音,让全社会关注海南参与“海上丝路”建设的独特优势和影响力。

  2014年3月3日,一份由住琼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署名的有关南海宣传工作的提案被正式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无论是历史渊源、文化积淀,还是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海南的优势都十分突出,完全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区。”不出所料,海南关于海上丝路建设的首次发声,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天后,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于迅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建议,要更加重视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

  “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为海南带来又一次重要发展机遇,省政协一定要为此做些什么。”全国两会结束返琼后,这个想法在于迅的脑海里变得更加坚定。

  2014年4月上旬,省政协党组召开会议,正式提出确立“打造海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桥头堡”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按照最初分工,省政协文史委负责牵头完成《探寻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省政协经济委负责牵头完成《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势、机遇、地位及作用》以及《海南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对策建议》课题。

  然而,面对庞大的调研工作,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以省政协现有的研究力量来看,存在较大难度。“能不能发挥政协组织的平台优势,把省内两大智库的科研力量整合利用起来”,一个大胆的创新想法浮出水面。8月5日至6日,省政协办公厅、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与中国南海研究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达成委托协议,两大“智库”将承担后两个子课题的调研。随着智库机构的引入,专题调研的视野广阔性和理论创新性得到极大提升。

   调研故事

   建设海上丝路,海南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全方位调研为海南“量体裁衣

  “首先要搞清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家要做什么、海南应干什么、海南目前能干什么、海南还需要国家哪些支持。”省政协研究室主任吉冬梅至今还能回忆起,于迅在课题启动时做出的构想。“力图摸清海南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优势、机遇、地位和作用,并学习借鉴海上丝路沿线省区思路和措施。

  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省政协有关部门立即投入到调研前期准备中:组建调研组、制定总体调研方案、搜集相关资料……

   ”出来的7个月

  调研组深入三沙和沿海各省市区,共召开16次座谈会,参会人员达到300多人次

  2014年6月20日,省政协在海口召开“打造海南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专题调研启动座谈会,明确由于迅为组长。

  进入7月,省政协调研组成员密集外出调研。委员、专家70余人次,不仅深入三沙、陵水、三亚、海口等市县,还远赴沿海各省市区学习经验。

  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频繁组织有关部门、行业专家、政协委员等,开展座谈。在调研进行的7个月中,调研组共召集召开了16次座谈会,参会人员达到300多人次。每次调研会前,调研组都要确定研讨方向、发出研讨邀请,会议一结束就要整理观点,充实数据,形成报告。最高峰时一个月4场座谈会,调研组成员连续多日彻夜加班。

  “调研中我们获悉,自中央提出海上丝路战略构想后,各沿海省市区积极响应,不少省市已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出台参与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如广东提出要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广西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和新枢纽’,福建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并在一些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吉冬梅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感觉压力巨大,时间紧迫。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因此调研组每一个成员都很卖力。

  记者了解到,由于该项专题调研是当年省两会后才确立的题目,错过了年度预算申报,没有专项经费。差旅、会务费用只能从政协日常工作经费中“”出来。

   半路“”来的机遇

  把全国政协海上丝路调研组从广西拦截到海南继续调研,海南成功进入“国家视线

  2014年10月,调研形成初步成果。正在这时,调研组了解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正在广东、福建等省市进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专题调研。然而,海南却并未被纳入调研范围。

  “刚得知这一消息时,确实感到有点失落。但转念一想,这正说明过去海南在主动争取机会、主动表达诉求上做得不够。”省政协副秘书长陈超回忆说。

  调研组立即行动起来,一面准备材料,一面由政协副秘书长带队,积极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对接。终于,2014年10月19日,刚刚结束对广西调研准备返京的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调研组,被海南政协工作人员“半路截下”,请到海南继续专题调研。

  “这完全是我们主动作为争取到的机会。由于省政协的资料准备非常充分,全国政协调研组对在海南的调研十分满意。”吉冬梅告诉记者,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最终报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报告》中,充分融入了海南的思路和举措,并提出了支持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意见建议。

  2014年11月12日,省政协召开六届八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服务合作基地的建议案》,对海南参与海丝建设提出28条具体意见建议,连同调研报告分别报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及部门,供决策参考。

  “从目前反馈情况来看,省委书记罗保铭对此次调研活动和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一份很好的建议案,对海南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省政协还将争取将调研报告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或全会上作大会发言,以引起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吉冬梅说。

   议案亮点

   海南独具5大优势

  特殊的历史、区位、政策、外交、人文优势,使海南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必须对自身特点有清楚的认识。”中改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向记者详细分析海南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服务合作基地所具有的5大独特优势:

  ——深厚历史文化基础

  海南扼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之要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参与者和管理者。唐宋时期,海南岛就成为中西商船往来的避风港、补给港以及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本岛特产的重要中转集散地;明朝郑和下西洋,七次经过海南岛;海南历代渔民根据远航经验手绘的《更路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航经;南海大量的古代中外沉船和出水文物,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以东南沿海为通道的商贸以新的形式进行,但海南作为中转、补给、避风的交通枢纽地位并没有改变。

  ——独特的战略区位优势

  海南授权管辖南海200万平方公里海域,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洋交汇处,是往来“两洲”(亚洲和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两亚”(东南亚、东北亚)的“十字路口”。每年经过南海海域的船舶约有10万多艘;经过南海航道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占世界总贸易额的三分之二,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90%以上的石油输入要依赖这个航道;我国四分之三的外贸进出口货物、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国际贸易都要通过南海航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南具有打造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的战略区位优势。

  ——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海南在开通国际海上旅游航线、开发海洋文化产品以及港口码头、设备维修、油气储备和岛礁改扩建等方面,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政策服务保障优势。

  ——广泛拓展的外交优势

  我国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海南的特色品牌,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具有重要影响并日益发挥着增强政治互信、凝聚合作共识的重要作用;三亚首脑外交和休闲外交基地潜力正在不断凸显,岛屿观光政策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平台,已经成为海南开展对外友好合作新的重要平台。这都为海南打造面向东南亚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开放合作平台和前沿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相通的人文优势

  海南在东南亚有琼籍华侨200多万,有200多个东南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与海南保持着经常性友好往来。这些琼籍华侨华人活跃于政商学各界,在东南亚有较大影响,人脉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开展经贸合作,拓展周边人脉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特殊的历史、区位、政策、外交、人文等优势,使海南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夏锋表示,目前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海南的这些独特优势,积极争取海南纳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规划和部署。同时立足本土特色,准确定位找到契合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身优势的产业模式、重点项目。

   从“桥头堡”到“南海服务合作基地

  发展定位出现质的飞跃:破题“海上丝绸之路”,除了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作为实施开放战略的“桥头堡”,更需要有综合功能定位的战略基地支撑。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南海问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素材。接到课题任务后,院里迅速成立了以院长迟福林为组长的课题组。

  夏锋一连用了三个“来之不易”来形容调研成果的取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接到课题任务后,负责具体研究工作的中改院海南发展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所的10名研究人员都很兴奋。这个课题还是海洋经济研究所正式成立以来的首个重大课题,因此大家都铆足了劲,期间多次赶赴沿海省市开展调研。

  在报告中,迟福林关于海南定位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相对于‘桥头堡’,‘南海服务合作基地’更符合海南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国内已有10多个地区先后提出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先行区”、“国际枢纽”等发展目标,仅提出“桥头堡”的就有广东、广西、青岛、连云港等省区市。但迟福林院长经过仔细的对比研究,认为‘南海服务合作基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加贴合海南实际。

  夏锋解释道,当前现实情况表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南海。破题“海上丝绸之路”,除了选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作为实施开放战略的“桥头堡”,更需要有综合功能定位的战略基地支撑。因此,“南海服务合作基地”的概念,比‘桥头堡’战略地位更重要、目标更高、使命任务也更重大。

  中央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之一是“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海南作为我国距离东南亚最近的省份,也是与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最多的省份之一,具有独特的侨务资源优势。因此,突出合作共赢的“南海服务合作基地”定位,更容易被国际社会尤其是东盟国家所接受。

  无论是从战略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还是从军事、外交实际操作层面来考虑,海南不仅应成为我国挺近南海的“桥头堡”,更应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定位,成为推动中国-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基地。

   率先打造“岛屿—海洋经济体

  海南要做到的,就是将发展视野真正从3.53万平方公里陆域拓展到1823公里的海岸线以外和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以南海服务合作基地为平台,统筹协调海陆资源开发、交通通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从陆域延伸到海洋,进入海陆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大背景下,海南打造‘南海服务合作基地’的进程,也必须按照海陆统筹的要求进行。如何实现海南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国家经略南海、海洋强国战略,这次调研让这个总体思路逐渐清晰,那就是率先在全国打造‘岛屿——海洋经济体’,以海洋强省支撑带动海南绿色崛起。”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杨维说。

  在杨维看来,生存空间狭小,陆地资源短缺,环境敏感是海南长期面临的发展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做大海洋文章是唯一的出路。海南未来发展的空间、潜力在海洋。而海南全面走向南海的关键,在于实现发展重心由陆地向海洋的战略转移。通过海陆统筹,推进“以陆为主”向“倚陆向海”转变。

  据夏锋介绍,2013年海南单位海岸线所创造的海洋经济仅为0.46亿元/公里,仅相当于广东的31.1%、上海的1.2%,还远远谈不上海洋强省。“如果海南在未来的7年里,不断扩展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和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海洋经济产出水平。按照静态对比,假设到2020年,海南单位岸线海洋经济产出率达到广东2013年的水平(1.48亿元/公里),海南海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2698亿元,相当于201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的3.2倍;如果2020年达到上海现有水平的20%(7.52亿元/公里),那么海南的海洋经济产值将达到13708亿元,相当于201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的16.2倍。由此可见,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海南要做到的,就是将发展视野真正从3.53万平方公里陆域拓展到1823公里的海岸线以外和20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以‘南海服务合作基地’为平台,统筹协调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交通通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促进海陆两大系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增强对海洋的管控与利用能力,建设海洋强省,构建岛屿与海洋相容并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夏锋说。 (记者 金昌波 郭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