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村文化室,建好更要管好

22.09.2014  16:22

  在对大耍“变形记”的农村文化室严查、纠偏的同时,  要针对具体村镇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文化套餐”,针对基层群众的动态需求及时“配餐”,确保我们端出的“套餐”,村民们看得着、吃得上、对得味。

  目前,海南农村文化室的建设如火如荼,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的现象突出,令人担忧。南国都市报记者走访澄迈、屯昌、海口等地的文化室发现,一些文化室存在被出租的情况,很多文化室因无专人管理而闭门谢客,一些文化室挪作他用成为空招牌。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农村文化室建设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之一,是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民生项目,也是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推动新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为何在一些市县出现了农村文化室建设“叫好不叫座”甚至“不叫好”的情况?原因有多方面。譬如媒体披露的部分自建文化室游离监管之外,无专人管理、开放不积极,设备不足,图书配备不恰当、更新不及时,甚至一些地方的群众自身不主动等问题。但相当大的原因,仍在于一些基层部门在落实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不足——或是“政绩工程”式的做样子,只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搞“面子”上的花架子,而不管常态化服务的“里子”是否扎实;或是“自娱自乐”式的“剃头挑子一头热”,只管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完成“数量上”的建设,而不顾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予以“质量上”的保障……凡此种种,都让这件好事打了折、走了样。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最大程度地释放这一利民举措的红利,让民众受益?

  首先需要相关部门和基层政府从长效机制的监管上,补齐“建设过程紧、建完监管松”、“场馆质量好、文化服务弱”等“短腿”,把《海南省村级文化室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落到细节、落到日常。在对那些大耍“变形记”的农村文化室严查、纠偏的同时,  针对具体村镇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制“文化套餐”,针对基层群众的动态需求及时“配餐”,确保我们端出的“套餐”,村民们看得着、吃得上、对得味。

  其次,还需要我们抱着“跳出农村看农村”的角度,对社会转型期大背景下,一些村民染上的“文化冷漠”对症下药,以其身边受益于文化的村民为典型,以带动生产技术、提高生活水平为激励,主动寻找这些村民更能够接受的文化培训模式,与他们说得上话、交得上心,让他们从听得懂到愿意听,从学得进到管得用,一步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只富口袋不富脑袋的建设难以长久,只富脑袋不富口袋的发展也难获支撑。只有富口袋、富脑袋齐头并进,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才能真正写实在希望的田野上。(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