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六连岭陵园入选国家级抗战遗址 朱德曾题词

24.08.2015  11:31

      原标题:海南六连岭陵园入选国家级抗战遗址朱德曾为纪念碑题词

      据新华社报道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延伸阅读>>

      历史烽烟:1927“三军”会师建六连岭革命根据地

      1941年7月,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创建琼崖抗日军事政治干部学院。图为该校旧址。通讯员曾觉翻拍

      一场新雨后,蓝天明亮又深邃,云朵擦着连绵的六连岭而过。

      山脚下,成片的菠萝田和西瓜地里,果实丰硕,劳作的人们,脸上带着笑。远处的六连岭烈士纪念碑以青山为背景,在阳光的照耀下,轮廓多少有些模糊……

      可记忆却一下清晰了。顿然,80多年前的一场摇撼琼崖大地的风暴,滚过我们胸间——

      红旗,标着形形色色队伍的红旗,迎着风猎猎作响,云集在山岭;

      步履,带着榫头般的信念与累累血泡的步履,蹒跚而又整齐,疲惫而又执著,潮奔在山间……

      峥嵘岁月稠,青山埋忠骨。拂去历史的烽烟,六连岭依然巍巍耸立,苍翠挺拔,而被赤色浸润的血脉深处,仍回荡着铿锵的誓言,书写着无畏的信仰……

      前赴后继

      红色火种从未熄灭

      每每抬头,望着莽莽苍苍的六连岭蜿蜒起伏,89岁的万宁市离休老干部黄富和,总会紧紧吸上一口气,直到感觉胸口发闷,才又叹出来:“我的父母在革命中,竟没留下任何遗物。”随后眯起眼睛,企图看清楚这连绵的青峰中,有无那浴血的身影,直至眼眶浑浊。

      思念伴着山风蔓延,扫过苍翠的松柏,吹向那段烽火岁月。

      “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1926年,震天响的口号响遍琼崖大地,万宁县也随之掀起农民运动高潮。受尽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的压迫、剥削,进步青年黄振才积极投身共产党,涌入革命浪潮。

      动荡的年代,阻挡不了爱情。那年,凭着共同的追求,黄振才与18岁的姑娘余德花结为连理。那年,黄富和呱呱坠地,成为革命爱情的“结晶”。1927年4月22日,国民党琼崖当局发动反革命事变。23日,万宁县党部委、县农会以“野外演习”为名,夜里率领礼纪、万城、龙滚等农训所近200名学员撤出县城,到六连岭下的军寮村驻营,保存革命力量,从此“三军”会师,建立了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实现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战略大转移。当年5月,六连党支部在六连岭脚下的火烧龙村黄氏祠堂成立,黄振才成为六连党支部最早的5名党员之一。在黄富和的心中,父亲是多么的进步啊!

      可黄富和并不记得父亲的样子。

      1928年,国民党广东当局派出重兵对琼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凶残的敌人绝不容许革命力量的存在,他们修炮楼、砍山林,穷尽各种办法,试图将六连岭上的红色火种彻底扑灭。因寡不敌众,给养困难,六连岭根据地的大部分同志分散各地继续坚持斗争。六连岭仅留下一小队红军,与撤退至此的文昌县红军战士共同驻守六连岭根据地。

      根据组织的指示,黄振才辗转到了马来西亚。这位汉子撇下妻儿独下南洋时的情景,早已无从考据,因为余德花从不愿向黄富和兄妹俩提起。“父亲离开的时候,我才两岁。”黄富和垂下眼睛,声音低缓,“后来,父亲再也没回来。”

      黄振才的战友们没有忘记共同的誓言,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次次慷慨的赴义,践行心中的信仰。

      时至今日,六连岭脚下村庄还传颂着“六连精神”——红军白天与敌人激战,晚上绕过敌人炮楼到山下找粮食,筹粮的同志牺牲了,山上的战士却没有一个人动摇投敌,大家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宁做敌人刀下鬼,不做叛徒跪着生。“至1929年夏,坚持在六连岭的红军战士只剩下27人。”海南省党史学会会员、万宁市作家协会会员蔡德佳心痛地说。后来,这仅存的27位同志,整编为红军一排,继续战斗在革命前线。

      红色操场、军事学校、列宁学校逐渐扎根在六连岭,这深山之处的星星之火,燎起了万宁县第二次土地革命高潮,直至扛起抗日战争大旗,配合海南岛解放。

      如今的六连岭下,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人们时常到此瞻仰英烈。本报记者张杰通讯员曾觉摄

      军民情深

      “红军妈”那烧不毁的草寮

      六连岭深处,一个天然石洞凉爽平整,渗出涓涓清流。“这就是以前的红军医院,红军们都是用芭蕉叶包扎,用草药敷伤口。”黄富和踏着脚边杂乱的草木,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和村民一起为革命队伍送情报、送粮食。

      国民党反动派在根据地周围修建密密麻麻的碉堡,驻扎匪兵,切断人民与红军的联系,断绝给养。他们的阴谋是,即使红军不全军覆灭,也得活活地饿死在山上。在深山密林里,红军白天跟敌人周旋,生活在枪林弹雨之中,晚上还要越高山穿林莽,绕过敌人的炮楼,潜到山下去找地下党同志搞接济粮。没有衣穿,战士们就找来麻袋做成衣服,没有粮吃,就上山挖野菜找木薯,下河摸鱼虾抓螃蟹。

      可多年革命造就的军民血肉深情岂会割舍得断?

      “我们乘哨兵打瞌睡的机会,悄悄地将粮食、油盐等送到秘密联络点,第二天再由出去干活的群众把食物送上六连岭,送给红军。”黄富和说,当地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化装成商贩,到和乐镇、中原镇等地为红军购买粮食、药品。

      至今,“红军妈”的故事仍在当地口口相传。

      上城村的王树俊参加红军后,他的妻子许运源把自己的家作为红军联络站,替来来往往的革命同志做饭、洗衣服、带路、放哨、送情报和照顾伤病员。后来,由于叛徒告密,他们家的房子被敌人烧毁。许运源又在六连岭脚下盖起一间茅草房,专门秘密接洽革命同志。然而不久,又被敌人发现且纵火烧了茅草房。但不管敌人烧多少次,许运源就盖多少次,烧了又盖,再烧再盖……“树俊寮”成了红军联络站的代名词,始终竖立在六连岭上。更令人动容的是,在艰难的岁月中,许运源还收养了许多红军烈士的遗孤,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六连岭上的“红军妈”。

      “可以说,人民群众是革命的真正靠山,没有群众的保护和支持,六连岭上的红旗也难以高耸。”中共万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星界说。

      肝脑涂地,热血冲天,依偎着红军的老百姓,有的只是一腔搏动着的忠诚!

      六连岭烈士纪念碑上的朱德题词。记者张杰通讯员曾觉摄

      朱德题诗

      感怀不倒的红旗

      23年间,在方圆数十里的六连岭地区,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敌人面前始终高擎红旗,这种精神何其难得?“如果总结一句话,这就是‘六连精神’,不怕苦、不怕死、不怕敌人,是六连岭的群山赋予了革命同志坚强的意志,他们用自己的血与肉树立了革命的丰碑。”陈星界动情地说。

      在日军“蚕食”期间,敌人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抬头见岗哨,低头见尸首,户户有啼哭,没人不挂孝”,日军的轮番“扫荡”,使许多个村庄成为满目疮痍的“无人村”。在侵略者的铁蹄下,黄富和差点成了孤儿。

      1942年,余德花在为抗日民主政府送粮食的途中,被日军抓获,关进大牢。敌人的严刑拷打并没有使这位母亲屈服,同在牢里的其他共产党员趁着逃跑之机,将余德花带了出来。“母亲被日军打到不能走路,她是爬回来的!”当年的凄惨一幕始终在黄富和的记忆里挥之不去:母亲羸弱的身躯沾满泥土,褴褛的衣衫还沾着斑斑血迹……黄富和抹了把眼睛,喉结动了动,挤出的只有哽咽。许久,黄富和道出了自己年少时期母亲时常念叨的一句话:“革命一定要成功。”

      这是何等的坚定!青山仍存,言犹在耳,六连岭的仁人志士,用炽热的生命为这句话作了鲜红的注解。

      面朝着青山,六连岭烈士纪念碑浮雕着朱德所题的《六连岭》诗句。那是1957年1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在海南视察工作时,被六连岭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深深打动,即兴赋诗:“六连岭上现彩云,竖起红旗革命军。二十余年游击战,海南人民树功勋。”

      这是历史的丰碑,也是民族的脊梁。

      “烈士们安息吧!”黄富和久久伫立,苍老的手掌抚着烈士纪念碑,在烈士纪念碑前,轻声道,“我们已经翻身了,如今已是新天地……”血火交迸的六连岭岁月烽烟已逝,温煦的山风裹着他的诉说,飞向远方的天际。

      红色名片

      六连岭烈士陵园

      万宁人民政府于1961年秋,在六连岭南麓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1976年逐渐扩建为六连岭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42亩。

      1989年,国务院批准六连岭烈士碑为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2009年,六连岭烈士陵园被列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日前,六连岭烈士陵园一座新占地2000平方米的陈列馆正在建设当中,预计8月底竣工,届时,布展将以图片和文字资料为主。

      专家连线

      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林夏:

      海南坚持对敌斗争

      最久的革命根据地

      六连岭是琼崖早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27年创建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在长达23年“红旗不倒”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为海南人民革命斗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海南革命红旗不倒的一个缩影。

      六连岭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海南坚持对敌斗争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

      1927年,万宁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武装大暴动。大新、赤源、崇宁等乡成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在六连岭脚下轰轰烈烈展开。1928年6月6日,万宁县苏维埃政府在六连岭加荣村成立,六连岭飘动着革命的红旗。

      战争时期,琼崖讨逆革命军副总司令陈永芹,孙中山的铁甲车队长、工农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徐成章,琼崖特委特派员王白伦、肖焕辉,以及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庄田将军、副司令员李振亚等都曾在六连岭根据地带领部队,在周边人民群众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支持帮助下,坚持23年红旗不倒开展武装斗争,直到1950年5月海南解放。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捍卫这块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牺牲。23年间,在方圆数十里的六连岭地区,都活跃着共产党人的身影。他们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敌人面前始终高擎红旗,终于带领大山中的群众奔向自由的新天地。

      留言簿

      群众路线永不过时

      六连岭坚持23年红旗不倒,这段革命斗争历史,是一部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六连岭抗日根据地周围100多个村庄,前后牺牲了2000多人,但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村里的妇孺老弱也投身其中,组织放哨队、瞭望台、情报站、运输队,山不藏人人藏人,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群众,汇成琼崖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成为走向胜利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不论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定地走群众路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仍然如此。

      ——万宁市退休老干部欧方强

      血肉筑起无名丰碑

      动荡岁月中的坚定信念着实令人敬佩。六连岭丘壑纵横,条件极为恶劣,敌人又非常凶残,革命烈士们只为了心中的信念,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敌人面前,始终高擎红旗,用血与肉树立起一座无名的革命丰碑。他们以大地当床、明月为灯、树叶为被、野果充饥,没想过什么功名利禄,待遇回报,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创造出崭新的天地。这段历史,就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史,其中对坚定信念的执着追求,依旧能够给予我们极大激励。

      ——万宁市青年志愿者梅振东

      不负烈士们的牺牲

      长在六连岭脚下,烈士们的精神照耀着我们。人们总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美好生活。每当清明节去六连岭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敬佩,也让我们感恩。烈士们牺牲了,无法享受到他们所向往的幸福生活,作为后人,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好好学习,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不辜负长眠在青山脚下的烈士们。

      ——万宁市山根镇中学八(一)班倪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