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侨胞浓浓桑梓情 拳拳公益

26.10.2015  19:50

  心  公益心 桑梓情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2014年间,海南省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总额174,444万元;其中文化教育领域接受捐赠总额为78,499万元;医疗卫生领域捐赠额为69,777万元,还涉及公共福利、工农业生产发展及其他领域。

  “没钱就修泥路,有钱就修红土路,再有钱就修水泥路。”因9年前回乡时对叔叔的一句允诺,陈文秋便出资600万元人民币为家乡文昌修了水泥路,还为270个村庄挖凿了水井。

  “我的父亲告诉我,要永不忘我们是海南人!”已78岁高龄的陈文秋出生于泰国,现任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的他却讲着一口地道的海南话。数十载,他一直情系桑梓,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未敢忘怀。

  陈文秋是泰国最大的塑料瓶生产厂家TCK塑料饮瓶(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泰国打拼了数十年的陈氏父子只想为海南的建设发展献一己之力。长久以来,像陈文秋一样愿为海南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的海南籍华侨华人不在少数。

  据省外事侨务办国内侨务处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4年间,海南省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总额174,444万元;其中文化教育领域接受捐赠总额为78,499万元;医疗卫生领域捐赠额为69,777万元,还涉及公共福利、工农业生产发展及其他领域。“这些数据却并不完全,仍有很多侨胞私下里进行捐赠活动,捐赠数额散落民间的也有很多。”这是记者在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

  化汩汩热爱

  为涓涓助力

  图书室里,记载海南籍海外乡亲捐助家乡的画册和书籍一本接着一本;网络上,数以万计的“琼籍海外乡亲捐助海南”的词条跳入视线;生活中,郑有英、李兴福、王兆松等为海南捐资无数的海南侨胞早已被无数海南人铭记······

  说起他们慷慨解囊捐助家乡的初衷,原省政协副主席、省侨联首届主席周松为之动容:“海外侨胞对家乡炽热的热爱与眷恋都化为实际行动,这份浓浓的割舍不断的情谊因此成为他们愿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纽带。

  上世纪90年代,琼籍海外侨胞捐助海南的热潮要大于投资。尤其是建省以后,踏着改革开放浪潮,在海外闯出了一片天的海外侨胞看到海南经济仍较为落后,他们将期盼家乡尽快发展起来的愿望付诸于捐助家乡、促进家乡发展的行动中。

  1989年,新加坡海南会馆倡议创立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据不完全统计,广大琼籍海外乡亲通过海南海外联谊会的平台,为海南教育、卫生、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资超13亿元。海南籍海外乡亲、港澳同胞爱国爱乡,对故乡的情感朴实而厚重,素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他们与家乡有割舍不断的万般情结,家乡的社会变动、一草一木都是他们的牵挂。

  不少老一代海南人下南洋多是为了逃离困顿的生活,当他们事业有所成就以后,便想让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一些。这也是他们积极投资家乡建设,慷慨捐助公益事业的理由。

  在众多向故乡捐款捐物、兴办公益事业的海南籍海外乡亲、港澳同胞中,既有商界人士,也有科教人士;既有解放前漂洋过海的老华侨,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出洋的新侨民;既有事业有成的豪门富贾,也有平日省吃俭用的普通侨民。他们对故乡投入的是心血,垒起的是丰碑,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在海南人心中、在海南建设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乡情难舍

  反哺家乡发展

  香港言爱基金会创始人邢李公式捐助兴建海南大学思源学堂;50位海外琼籍乡亲捐建海口琼山华侨中学教学大楼;日本琼籍乡亲陈学忠捐建海南华侨中学“陈学忠科学馆”;新加坡琼籍乡亲林鸿漠捐资兴建“林鸿漠教学楼”······翻开百年历史图片集《海南省“华侨与公益”》,最醒目的便是海外琼籍乡亲对海南教育的大力支持。

  “因为战争和贫穷,我接受了很少的教育,按照现在的社会需求,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泰国琼籍乡亲欧宗清曾于上世纪90年代这样说道。琼侨中,海口、文昌、琼海和万宁人居多,富有冒险精神和宗亲乡谊观念的他们大都因生活困苦,选择下南洋谋生,“靠知识改变命运”是侨乡人们的基本共识。

  上世纪90年代,海外海南人对家乡的热爱,首先表现在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支持。除了尊师重道、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当时海南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曾因贫困未曾读过很多书的海外侨胞十分期望子孙后代能接受好的教育,成长为栋梁之才。

  走进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主要侨乡,学校教学楼、办公室、科学院、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宿舍等都有海外琼籍乡亲捐助的痕迹,他们还设立各类奖学金激励家乡教学工作。

  此外,医院、敬老院、道路、桥梁、供电供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浸透着海外侨胞的支持。海南省第一任侨务办主任黎良端在《情缘——我的侨务工作随笔》一书中提到,乡镇医院有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捐助,乡镇医院在院容院貌、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工作用房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改善。

  “要想富,先修路。”海南侨胞或许熟稔这句老话。改革开放以来,文昌、琼海、琼山、万宁等主要侨乡,海外乡亲捐资修了千余公里路,建了百余座桥。“在海外乡亲的支持下,琼海还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村通电。”黎良端在书中写道。

  时至今日,他们捐助家乡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慷慨解囊

  构筑浓郁乡情

  如今,350多个琼属华侨华人社团分布在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海外370多万琼籍华侨华人社会的“核心”和“主轴”,他们以各自社团为联系纽带和交流平台,展现族群亲情联谊、携手合作的优良传统和团结精神。

  “设立奖学金、建教学楼等资助家乡教育、医疗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海南乡亲生活息息相关。”不少侨务工作者纷纷表示,我们要感谢这种完全依靠情感维系的往来,家乡人对海外侨胞的帮扶心存感激,用血汗钱捐助家乡的海外侨胞更希望看到家乡的繁荣发展。

  陈文秋告诉记者,去年7月当台风“威马逊”肆虐海南时,泰国海南会馆向泰国华侨募集了200万元人民币作为救灾资金。近些年,关注家乡灾情的海外侨胞越来越多,海南每遭台风重创,他们总会以最快的速度为家乡捐钱捐物。据不完全统计,“威马逊”期间,海外侨胞共向海南捐助资金2000多万元。

  “患难方见真情。”海外侨胞与故里间的情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帮扶中日渐浓郁,随着交流的增多,海外侨胞也切身感受到了海南的发展变化。

  近30多年来,印尼海南总会荣誉主席李兴福多次回乡,亲眼目睹了家乡文昌的沧桑巨变的他感叹道:“旧文城搬走了,新文城崛起了,这与以前有天壤之别。”他以为,每一个看到家乡之巨变的人都是欣喜的,很多人也因此选择回到家乡投资创业。

  他们吟唱着“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而来,为家乡发展献力。彼岸虽遥远,不倦的风帆鼓荡着永不衰竭的希望,执着地跋涉。颠簸之中,这些生命折射出独属于海南侨胞那般仁厚、重情的色彩。(文\记者 王玉洁)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