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海南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让旅游更精彩

27.06.2021  18:50

  ■ 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日前,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85项,海南省的歌、海南苗族盘皇舞、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4个项目入选。至此,海南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32项。

  疍家人在演唱咸水歌。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近年来,非遗项目与旅游的结合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起来开辟了新路径。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省不少景区将中国传统节庆与非遗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越来越多的非遗内容得到展示展演, 大大丰富了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与非遗项目的融合让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非遗文化璀璨 极具琼岛地域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海南的非遗资源极具海岛特色,又呈现海陆相接、多元共生的特点,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海南非遗文化众多,民间文学类有琼侨歌谣、海南谚语(临高渔谚)等省级非遗;传统音乐类有儋州调声、崖州民歌、疍歌、海南八音器乐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统舞蹈类有黎族打柴舞、老古舞、海南苗族盘皇舞、盅盘舞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统戏剧类则有木偶戏、琼剧、海南公仔戏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统技艺类有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盐晒制技艺、文昌鸡养殖与烹调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民俗类也有黎族三月三节、南海航道更路经、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冼夫人信俗、府城元宵换花节等国家级、省级非遗。

  临高人偶戏的木偶。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

  “海南不仅是气候温暖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度假胜地,也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南溟奇甸。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海南文化有着显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四光表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异域文化,为海南留下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而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将成为提高海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海南日报记者从省旅文厅获悉,近年来,我省不断扩充非遗保护体系,截至目前,我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32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00多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牵手”景区 让旅游多姿多彩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恰逢端午小长假,省旅文厅开展非遗宣传、展示、展销、展演、体验等系列活动近100场,让游客在景区感受传统文化内涵,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系列活动的亮点之一。

  今年端午小长假,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迎来了2021首届三亚南山非遗节。节日现场,百人编织黎锦、崖州民歌、打柴舞、海南琼剧、儋州调声等海南传统非遗项目纷纷登场亮相,让游人大饱眼福。此外,端午假期结束后的四天里,南山非遗节还有黎族苗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疍歌、临高人偶戏、文昌盅盘舞等非遗项目展示,人们边感受仲夏美景,边体验非遗人文魅力,乐享度假时光。

  保亭槟榔谷,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竹木乐器表演。李幸璜 摄

  走进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听着阿婆一声声“波隆”(黎语“你好”)的问候,仿佛穿梭在原生态的黎寨里。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在这里,海南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展示,非遗文化正在变成可观赏、可体验、可购买的新型旅游产品。“看着阿婆坐在地上,手和线的完美配合下精美的黎锦呼之欲出,让我感受到了千百年来沉淀下的文化之美。”游客张莉莉说道。

  旅游与“非遗”的融合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也赋予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从而让来海南的游客能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感知多彩的本土特色文化。在城市街区,非遗成为展示海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每逢节假日,海口骑楼老街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琼剧和海南公仔戏是骑楼老街春节必备的文化盛宴。

  6月22日,“跟着非遗逛海南——2021海南非遗研学发展大会”的收官活动——非遗研学成果发布暨签约仪式在海口举行,经过前期举行的非遗研学创意设计大赛、非遗研学专家交流会,最终评选出非遗研学线路设计、非遗研学课程设计、非遗研学产品设计三大主题获奖作品。省旅文厅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饶琼娟表示,希望以此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充分利用非遗等特色文化资源,推动非遗进景区景点,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海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旅游为非遗注入活力 让非遗动起来

  被评为海南省省级黎锦双面绣代表性传承人十多年来,符秀英也曾遇到过困惑:传统黎锦技艺主要用于制作服装,花费较长时间且价格较高的黎锦服装除了用于收藏和陈列外,普通购买者寥寥,黎锦技艺该如何传承发扬?“黎锦不应仅仅摆在博物馆里或者织女的家里,应该用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家里。” 与黎锦“结缘”十多年并一直致力于黎锦产业化的海南锦绣织贝公司董事长郭凯对此深有感触。

  省民族博物馆展出的黎族竹木乐器。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今年3月,“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古色古香的三亚崖州古城精彩开幕,上演了一场锦绣文化与历史名城交相辉映的文化盛宴。作为开幕式首秀,以“南溟吉贝”为主的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精彩呈现,模特们穿着精美的黎锦服饰,伴随着动感十足的音乐,在红墙绿瓦的古色中,展现了黎锦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欣赏到了古老的黎锦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结合国际潮流趋势、流行色彩、面料工艺,设计制作新黎锦服饰,演绎传统与时尚之美,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黎锦与手工染香云纱莨绸、粗纺棉麻等结合,不同色彩碰撞创新,让海南非遗焕发独特魅力,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多年来,符秀英也摸索出了一条道路。她生产出具有黎锦元素的书签、零钱包、帆布鞋等,从几块到几百块不等,让时尚而实用的旅游商品焕发出黎锦技艺的生命力。符秀英说,当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制作黎锦便有了动力,而这正是黎锦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非遗+旅游”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体验需求,也给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在新形势、新机遇下,非遗文化要与社会、市场更好结合,走向商品化、产业化,变成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旅游相关行业也需要深入挖掘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自身旅游业务贴合,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体验需求。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