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寿洋之变(2):铺就农民回家创业之路 农旅融合致富之路
海南网台消息(海南新闻联播):
继续来看解析琼海就地城镇化样本系列报道《龙寿洋之变》,昨天播出的第一集中,我们看到家住龙寿洋的黎文福一家,在建起农业公园后,结束了多年在外漂的生活,回到家里开起了农家乐。现在,像黎文福这样回村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村民们,能够在家门口种地,又能吃上旅游饭?今天我们就从村民脚下的路说起。
万亩田洋连片建农业公园,千头万绪,从何入手?在琼海看来,一座城市的幸福,要厚实,更要踏实,万亩公园,始于足下,将百姓每天行走的劳作之路修好,成了田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第一大系统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现场声:村民陈长琳去耕作的路上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多文村 村民 陈长琳
(以前我们村的路大多是土路,下雨天,一脚踩上去就没过那个脚脖子。现在好了,路也宽了,可以骑车来地里干活。)
陈长琳说,现在再也不用担心路不好走怕费鞋,而赤脚去干活了。
同期声:记者 徐小云
(我脚下这条路就是在万亩田洋上修建起的第一条慢行绿道,在道路的两旁还是最初的那片农田,依旧看得见农人在耕地牧牛,而道路上这些黄色和白色的标识也在提醒着我们,如今这里不仅仅是农民的耕作路,也是市民的休闲路,游客的观光路。)
现场声:青年王英材在驿站前带游客
(坐好啊,这里坐满了没有)
沿着绿道看纯美田园,是游览龙寿洋农业公园的首选。嘉积镇礼都村的王英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租自行车、当导游、卖咖啡。虽然年纪轻轻,王英材却被村里人称为“王大胆”,8年前,他一个人打起背包,出去闯世界。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田头村委会村民 王英材
[那时候在村里没工作,被逼(外出)的,年轻人在家没工作的话很难看。]
王英材在辗转于海口三亚等地打工的时候,他从未想过自己从小玩到大的龙寿洋,正发生着一点一滴的变化。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田头村委会村民 王英材
[好几年没回来,一回来全都变化了。有一次回来看到游客骑单车,好像很享受的样子,触动我那心情,一下子(想回家),游客都来了,干嘛我们不回来。]
最初,王英材只是想在路边开一家驿站,租赁自行车。游客越来越多了,王英材找到村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投资扩大规模。现在驿站已经发展成骑行、咖啡厅、工艺品店等多种业态。和王英材一样,龙寿洋的变化,牵动着越来越多外出村民的心。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 村民
(村道也搞绿化起来,路边不影响,田野庄稼也搞起了绿栈道,和城市不是一模一样的,哈哈哈哈)
同期声:游客
照相现场:一 二 三
(真的应了那句,映日荷花别样红,太美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样诗意的描述如今也成了龙寿洋的真实写照,田园是游客眼中的风景,而游客们的到来也成就了村民们的致富梦。
现场声:村民卖菠萝
(好不好吃啊?)(挺甜的,又香又甜)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 村民 徐彩民
(有时候早上要是没有什么客人,我们可以在家搞一点农忙,到下午又出来卖东西,不过生意还蛮不错。)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 村民
(在门口也可以搞生意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可以有钱赚了。)
“路相通,巷相连”,如今,在龙寿洋农业公园6万亩核心区内,已修建起了170公里的旅游慢性系统,将嘉积、塔洋、大路三个镇949个村,以及4万亩农田连接在了一起。这些纵横交错的绿道,宛如一副刚劲的龙骨,有力地支撑着万亩田洋的发展,牵连着百姓的生活。
礼都村委会主任黎文儋看着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
同期声: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委会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黎文儋
(现在应该很多人羡慕我们,村里搞的这么好,还有村民又可以在这里就业,值得。)
用黎文儋的话说,“值得”就是村民回得来,留得住,而且过得好。龙寿洋上,旅游加农业的农业公园新业态,也正顺着这些日常村民们生产生活之路延伸而不断显现。仅在嘉积核心区,道路周边建起的咖啡馆6家,驿站12家,农家乐7家,吸纳附近村庄就业村民2000多人名,200多名外出人员同回流创业。
同期声:琼海市委副书记 张忠惠
(我们在修这个路的时候,是老百姓的回家的路,生产生活的路,配套上旅游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商公共服务,它就变成了绿道,游客来了,它是旅游漫步绿道了,也是一条老百姓致富的路。)
(视频编辑:龙威 文字编辑:张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