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泯恩仇 习近平与马英九第一次握手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应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机制,努力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继续保持下去,使台海成为和平之海、发展之海。
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会面在亲切、亲和的气氛中展开,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同胞为两岸领导人勇敢迈出关键一步,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光复,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本应与大陆同胞一道,共建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因国共内战,这个美好愿望波折不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承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国民党政权退据台湾。
蒋介石以中国正统自居,反对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一个中国”立场上国共双方有着相似的看法,使和平解放台湾成为可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心系祖国的宝岛台湾。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主张,设想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在东西冷战剧烈的时代,这个想法缺乏实现的外部环境。
因长期的政治对立与军事对峙,两岸人民很长一段时间是“老死不相往来”,浅浅的海峡宽过太平洋,隔阂日深。
随着东西方冷战趋于缓和,中美两个长期敌对的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尽快实现“通商、通邮、通航”。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想与国民党领导人会面,双方坐下来谈。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今天愿以共产党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先生、谢东闵先生、孙运璇先生”等人,“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谈判”。邓小平还通过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传话给蒋经国,希望能与老同学见上一面。
蒋经国对邓小平的会面口信小心应对,害怕骤然调整两岸政策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病逝前,1987年11月,蒋经国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毅然决然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
经过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1992年10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商谈,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达成“各自表述”、“一个中国”的口头共识。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两岸授权民间机构领导人的会谈,达成四项协议。
为了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敌对状态,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提议:“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
李登辉对两岸领导人会面提出许多大陆难以接受的条件,如“要在国际场合”、“要以中华民国总统身份”等。为了避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大陆对台湾方面的过份要求没有答应。
2000年5月,代表民进党的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两岸会谈的政治基础,两岸领导人也就失去了会面的前提条件。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国民党主席连战。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交换意见,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闻公报。“胡连会”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第一次会面。
1979年以来,大陆积极倡议“三通”,通过经济交流来推动两岸民众的互动。经过近30年的努力,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终于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济交流不断深入,海协会和海基会恢复商谈,签署了23项协议,各阶层的互动日益频繁。2014年两岸交流约800万人次,每天往来于两岸的航班近120多个。这为两岸关系的突破打下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民意基础。随着两岸交流进入深水区,需要扩大人员互动的范围与提高人员互访的层级。
两岸一家人,人员互动,就要常来常往,不应将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排除在外。两岸领导人共商和平发展的大计,是推动两岸保持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由于台湾方面的严格限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领导人从未访问过台湾。
代表国民党的马英九上台后,兼任国民党主席,反对台独,坚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大陆领导人多次表示愿意与台湾领导人会面。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一再给两岸领导人会面制造障碍,西方大国也不愿意两岸走的太近。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的约束,马英九对两岸领导人会面一直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提出在国际场合等要求。
化解历史分歧,铸剑为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多年,与台胞接触频繁。他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两岸一家亲”,“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
对此,马英九做出回应:“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如果两岸领导人要会面,一定是在我方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时是在一种对等尊严的状态下才有可能。”
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两岸领导人都有意会面,分歧在于具体的时间、地点、身份等问题。
为了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正视复杂的两岸关系,两岸领导人怀着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不计较身份、称呼这些次要问题,排除障碍,通过多次沟通,终于在新加坡会面。此乃第三地,既非大陆,亦非台湾,有“汪辜会谈”的先例。马英九已不再兼任国民党主席,此次会面,是大陆领导人与台湾领导人的会面,互称“先生”,体现了对等包容、相互尊重。时间是11月7日,马英九还有近7个月的任期。此时距台湾大选还有2个多月,国民党还是执政党。此次会面对台湾下一任领导人亦有示范作用。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关系经历66年的风风雨雨,冲突坎坷,走到今天,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成功会面,相见恨晚,互诉衷肠,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进程,将为两岸化解历史恩怨、共谋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探索出一条新路。(褚静涛中国社科院两岸关系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