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推进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规范化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报道 11月25日,中国气象局出台《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组织实施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凝练近年来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的成功经验,推进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规范化。
《指南》明确,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应坚持需求牵引、公益性、属地化、平战结合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紧扣重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指南将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分为服务筹备、测试与演练、服务运行、总结评价等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梳理与说明。
根据《指南》,在服务筹备期,气象部门应从组织体系建设、服务需求调研、气候背景分析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科技攻关与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业务系统试运行等测试与演练工作应在气象服务运行前一个月开展;在服务运行期,应重点抓好短期、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以及连续跟进式气象服务,做好面向重大活动运行指挥部门和现场的气象服务;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任务结束后,应及时开展总结及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指南》指出,庆典仪式等关键节点是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庆典仪式等关键节点,针对有可能给活动带来影响、但未达到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标准的高影响天气,气象部门应发布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根据天气种类、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划分为四个等级,各地将结合当地天气情况和活动特点为风险等级制定具体的预警指标。
环境与空气质量在近年来的重大活动中备受关注。《指南》明确,针对重大活动服务需求,除了提供监测、预报、预警类产品,气象部门还应提供包括大气扩散条件等级预报、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等级(污染指数)预报、紫外线强度指数预报、能见度预报等环境气象产品。
近年来,全国气象部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活动提供气象服务,在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组织、管理和运行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指南》正是在这些实践基础上编制而成。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