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救援组织 爱心之手如何握成拳头?
7月20日,在文昌市翁田镇,志愿救援队为受灾居民安装临时救助帐篷。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七月二十日,在文昌市翁田镇明月小学临时安置点,志愿救援队给受伤感染的孩子进行治疗。本报记者 张杰 摄
7月18日,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在美丽的南国宝岛上撕开了一道巨大伤口。
台风到来时,各级政府部门、军队、武警、专业消防队等主流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与此同时,源自民间的一股巨大力量也猛然爆发,除了捐钱、捐物,还有数以千计的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自发涌向救灾第一线。他们推动着灾区的重建,对政府的救助形成了有力的补充。
然而,很多民间救援组织,由于缺少统一有序的部署,造成救援信息不对称,浪费了大量救援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救援组织缺乏专业技能和设备,而且存在运力、人力不足等困难,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面对这些局限,救援组织自身如何克服困难?从政府层面来看,应积极引导规范,把这一只只来自民间的“爱心之手”握成一个个坚实的拳头,让其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爱心大规模集结
每个受灾严重的地方,都有成百上千的志愿者。他们每天连续工作16小时,宁可饿肚子,都舍不得动一下满车的救灾物资
“带上你的爱心,开上你的爱车,加满你的车油,充满你的手机电源,一起去灾区吧!”网友“郑小妞”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作为一名教师,她有着满满的爱心,这句民间义务“危急”救援队的口号,就出自她的手笔。
就是这样一位娇小的女孩,曾经多次深入文昌受灾最严重的昌洒、翁田等乡镇,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为灾民发放了大量的救灾物资。
7月19日以后,在从全国各地前往海口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上,从省内各地到海口、文昌的公路上,数不清的志愿者都像“郑小妞”一样,络绎于途。他们从繁华的城市出发,从安逸平静的生活中出来,奔向满目疮痍的台风灾区。这是我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志愿者集结。
40多岁的乐荣宝,是一支由全国各地志愿者组成的蓝豹救援队的队员。为参与救灾,他将商行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则开着自家货车运送物资来海南。但随后他老家也遭水灾,商行的仓库需要转移,家人打电话催他回家他却执意不肯。因为他走了,蓝豹救援队就没有司机了。
海口的三江镇、演丰镇,文昌的翁田镇、昌洒镇、锦山镇、铺前镇……在每一个台风侵害严重的地方,都有成百上千的志愿者活跃着。他们搬运物资、护理伤残、消毒防疫、维持秩序、走访灾民,在烈日酷晒下,在道路泥泞的困境下,依然用尽各种办法,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
23日,台风已经过去5天,记者在海文高速上依然看到,一辆辆爱心车载着食品、衣被、凉席、帐篷等物资,源源不绝地开往文昌灾区。
对于这些志愿者们来说,他们虽然没有任何名分,但却乐此不疲。他们每天连续工作16个小时,吃着自己带的干粮,喝着自己买来的矿泉水,有时宁可饿肚子,都舍不得动一下满车的救灾物资。
助政府一臂之力
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相互弥补,创造了比较高效的救灾效率。而志愿者更加灵活、细致的救援方式,则有效弥补了政府无暇顾及的救灾盲点
“早上8:00北京仁爱救援队还需要10名志愿者帮助装大米。感谢大家拯救你我的家园!”今天凌晨1:03,网友“蓝色冰点”在“民间义务‘危急’救援队”微信群里发出了这样一则消息,并留下了地址和电话。很快,他的消息得到了响应,救灾大米被志愿者装上车,及时送到灾区。
在这次“威马逊”台风救援中,志愿者队伍的迅速壮大,与微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7月18日,网友“石头”创建“民间义务危急救援队”群,短短三四天时间,他和他的伙伴已创建5个救援队微信群,几个群聚集的志愿者达到了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积极参与台风各种救援的志愿者活跃分子。
利用微信,海南省阳光义工社在短短的时间内聚集了三支民间救援队,奔赴台风登陆地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文昌进行救援。利用微信,海口海甸二东路环惠大厦一家公司发布免费提供食物、水、电和无线网络的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不断的转发,有数十人享受到了志愿服务。
微信群成为了他们第一时间收集、发布信息,组织活动,招募志愿者的主要平台。每天都会有大量信息在这个群里汇集,包括海口、文昌灾区的需求,一线调查者的灾区实情,各地网友捐助的物资信息,热心人提供的运输信息等。
这是此次救灾行动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传统的电话报警、广播求助之外,微信已成为海南救灾行动的重要组成力量。
海南省医疗救助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范廉君认为,微信作为现在大家使用频率较高的通讯工具,活跃人数多,传播效果会相对比较好,因此现在的救援行动都首选微信作为消息的发布渠道。
利用微信这种新型通讯工具进行求助和实施救援,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救援效率。这些利用微信集结起来的力量,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在救灾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困难
缺乏组织协调
浪费救助资源
交通便捷的村庄,收到的物资多,偏远的村庄却少人问津;受灾群众往往重复获得救助,而有救援需求的反而得不到救助
“全民动员的救灾热情可以肯定,但不赞同志愿者自发前往,救灾更需要理性和有序。”7月23日,省民政厅、省红十字会的相关负责人通过媒体发出的这一呼吁,令很多人有些不解。
志愿者为灾区提供救援服务,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原本是乐见其成的好事,为什么反而政府相关部门却出面劝阻呢。
而记者采访到的多个志愿者组织,都对这一呼吁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资深志愿者方先生曾3次前往文昌重灾区支援,据他现场观察发现,前往文昌的救灾车辆,80%是大车,20%是小车。其中一些自发组织去的救灾队伍,也就一两吨的救灾物资,却开着载重10多吨的大卡车,不仅浪费油料,更让当地交通不堪重负。
海南省汽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李俊龙观察到了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同样是受灾地区,有些村庄救灾物资堆积如山,有些村庄却“颗粒无收”;越是靠近镇政府、越是交通便捷地方的村庄,收到的物资越多,而偏远的村庄、交通不便的地方却少人问津;村庄受到援助物资的量还与媒体报道热度有关,越是热度高的地方,物资越多;而且救灾物资也往往不均衡,在最初几天过后,还有大量志愿者将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送往灾区,而受灾群众此时更需要的消毒物资、重建物资却严重不足。
“缺乏组织、协调,是志愿者活动的一个重要难题。”暨南大学副教授洪凯认为,这种志愿者参与救灾的无序现象在各地都普遍存在。因为志愿者组织大量涌向灾害区域,在参与灾害救助过程中,通常根据其组织各自搜集的信息选择区域和目标开展活动,缺乏宏观统筹。
由于缺乏对后续志愿者组织的指引,要么志愿者组织空有热情却无所适从,要么重复救助。比如在物资调度上往往缺乏统一部署,已接受志愿援助的受灾群众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再次接受到另外一批志愿援助,而有救援需求的受灾群众反而得不到救助,造成救助资源的浪费。
专业技能不足
救援常常受阻
尽管人数众多,但满足专业技能的却寥寥无几,很多志愿者连搭建帐篷都不会
这次台风救援中暴露出的志愿者救援力量的专业性不足,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请志愿者不要自行去扶倾倒的树木。”海口市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志愿者参与热情应予充分肯定,但在作业过程中,应有园林专业技术人员在场指导。因为很多树木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很容易死亡。
在这次救援中,真正具备专业救灾资格的志愿者不多,大多数都是外来的救援队如蓝天救援队等。一拥而上的大量志愿者组织,尽管人数众多,但满足专业技能的却寥寥无几。例如,很多志愿者连搭建帐篷都不会。临时性组建而成、缺乏系统训练的志愿者,往往空有一腔援助热情,却无从下手。
专业救助设备不足也是问题。例如,台风过后的最初几天,通讯不灵是志愿者的共同难题。海南省汽车运动协会派去文昌参与救援的30多辆越野车里,就有10多辆因为联络不畅而长时间无法统一协调。
“应该要用中继台。”李俊龙说,如果安装了中继台,在文昌绝大部分是平原的地形下,其信号可以覆盖全市。在我省,汽车运动协会已经是装备非常好的救援队伍,他们都遭遇专业救助设备的难题,其他草根的志愿者及其队伍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志愿者还遭遇了诸如身份不明、物资调配困难、运力不足、人力不足等问题。
办法
建立统一应急
救援指挥平台
充分发挥统一平台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实现政府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分工协调及各种救助力量之间的有效衔接
对于此次台风救灾过程中志愿者参与中暴露出的无序参与、重复参与等问题,“石头”认为,其直接的原因在于缺乏灾害救助的统一协调平台,政府救助和志愿者组织参与救助缺乏沟通和配合。
“应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下的统一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洪凯表示,应在政府应急救援统一平台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实现政府与志愿者组织之间的分工协调及各种救助力量之间的有效衔接。
海航集团执行总裁助理童甫是海航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对于志愿者救助的无序现象,他有着更系统的解决思路。
“我们正在构思一个志愿者地图。”他说,海航志愿者协会受这次台风启发,决心运用信息手段,开发一个公用的志愿者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凡是需要救援的地区都会做好标识,志愿者进入灾区后也会在地图上进行注册。
需要救援的地区会标上所需的物资数量及种类,并分为“已救助”、“已核实”和“待核实”3种。提出救援需求的地区会标上“待核实”,待志愿者或政府核实后标上“已核实”,所需救援物资全部满足后会标上“已救助”。
而注册的志愿者活动计划也会在地图上得以体现,避免同一个地方去的志愿者太多、而另一些地方无人问津的情况发生。
政府引导建立
差别化组织
通过提供补贴、技术指导、教育培训等方式,构建起专业性志愿救援组织和一般性志愿救援组织的功能模式
“海南是灾害频发的地方,需要一支专业救援队伍。”李俊龙说,他们协会经常参与省内的各种灾害救援,正准备组建一个专门的应急救援队,但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身份问题。因为这些灾害救援中常需要进入危险的环境,必须用到改装越野车,但这是国内法律所不允许的。同时,他们的应急救援队还希望能够与政府的三防、消防和特警等组织联手。
“政府应当引导建立差别化、专业化的组织队伍。”洪凯认为,政府应当通过提供相应补贴、技术指导、教育培训等方式,充实救灾志愿者组织力量,规范救灾志愿服务,构建起专业性志愿救援组织和一般性志愿救援组织的功能模式。“专业性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主要承担专业化、高风险、跨地区和有重大生命财产安全的应急救援。”
思考
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民间救援组织如何“长效”?
建议
完善选拔培训登记机制
对志愿者进行奖励引导
“志愿者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不稳定性和非持续性是一大弊端。”洪凯认为,志愿者组织开展的大多数志愿活动集中在灾害发生后的短期内,但是一方面灾害是经常发生的,另一方面重大灾害的救助和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些灾害其影响时间甚至长达数十年,但多数民间草根志愿者组织参与灾害救助往往是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洪凯认为,政府要完善志愿者组织人才选拔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实现志愿者资源信息共享。同时,通过宣传和引导志愿精神、志愿理念、志愿知识,尽可能减小社会认知误差,营造正确认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氛围,创造志愿服务的社会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精神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是其最终目的。因此,适当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会焕发志愿者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干劲,政府应该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奖励和引导。(记者 单憬岗 实习生 黄小光 叶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