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营养老机构“短板”多 “三缺”问题突出
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的火灾事故,再次给“老有所安”问题敲响警钟。而当不堪的情形再次发生在民营养老机构时,我们究竟需要一所怎样的民营养老院,再次成为无法绕过的追问。近日,记者走访海口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发现,目前海口地区的养老机构大部分为中低档标准,普遍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条件差、护工专业素质低流动性大、场地难寻、租金高涨、医疗纠纷多经营风险大等问题,使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诸多瓶颈。
硬件设施匮乏
仅能为老人提供吃睡
昨天上午11时许,在海口市米铺老年公寓的院子里,一群老人正在吃午饭。这是两栋三层的楼房,目前有130名老人生活在这里,其中90%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最大的92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
在院子里,绿树成荫,还有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记者走访看到,每一层楼梯口都有一个灭火器,但没有设置室内消防栓,也没有能够自动感应火灾“苗头”的自动报警系统。海口市振东(米铺)老年公寓的院长许磊坦言,加装自动报警系统需要很大经费,该院无这样的财力。
许磊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资金改善入院老人的基本生活环境,部分设备设施老化,特别是电线线路,已经10多年都没有更换。最让许磊揪心的是公寓没有任何医疗设备,一旦遇到突发病情,只能求助120,唯恐老人得不到及时救治。
很多家庭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将老人托付给养老机构,但目前我省的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托起银发族的“夕阳红”,仅仅为老人提供一个吃饭、睡觉的场所。
市民政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海口大部分养老机构配套设施匮乏、老旧,主要原因在于养老院资金周转困难。由于租地经营和收益不高,投入不足,设备设施更新滞后、硬件差,专业化水平不高,仅仅是护理并非养老。
租赁用地限制民营养老机构发展
最近,海口椰岛之家老年公寓院长李海又忙于租地。李海说:公寓创办10多年了,这么多年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用地。10多年里我们已经搬了两次家,美舍小区这栋楼到2017年租约也到期了,又得搬家。他说,搬一次家,就伤筋动骨一次,最少损失十几万,这对本来并没有很高收益的养老院来说,无疑加重了负担。
我市一家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直言,囿于资金所限,目前海南民办养老院的场地多数采取租赁方式,其中不少又是以旧楼改造而成的。受原有建筑的局限,无论是居住面积、楼梯和无障碍设计、照明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适应和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更无力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场所。
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民办养老院即使打算重新装修改善养老院的硬件设施,也往往担心租赁年限问题不敢投入过多资金。现在最怕的就是租赁到期或者拆迁。金缘老年公寓,在经营5年多后,迫于租金压力被迫关门。
李海认为,养老行业是一种高耗能、易耗能的行业,可以说是“赚的是白菜的价钱、承担的是卖白粉的风险”。他希望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能够落地,加大扶持力度,帮扶民营养老机构走过冬天,共同为养老事业做贡献。对此,省委党校教授唐镇乐建议,民政部门可尝试通过“租巢引凤”、“公办民营”等形式,由政府出资租用闲置用房、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提供给民办养老机构使用,以解决民办养老机构场地问题。
护理人员难请难留
“护理人员太难请了,有经验的请不起,没有经验的能力不够。”海口椰岛之家老年公寓院长李海说,他最近不惜高薪想招一名具有丰富护理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一直都没有如愿。希望政府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她们到民办养老机构实习、就业。只有护理员的护理水平和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才会有大起色。
据李海说,目前该院的员工流动率大约是40%,护工的月平均工资2000多元,28个护工,其中包括6个保健护士,要没日没夜地轮流照顾80多位老人。愿意当护工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常常招不到人,有些新招来的年轻人干不了多久就辞职,根本留不下来。
针对这些困境,唐镇乐教授表示,市场化养老依然任重道远,民营养老机构期待突出重围,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关注力度,从相关政策法规的健全到人才培养,来支撑整个产业链的良性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养老机构应该找准自身定位,寻求特色做好服务。只有政府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明媚的春光才可能照进民办养老院的围墙里。
截至2014年底
海南省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超出12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3%以上,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到2015年我省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7万人。
目前在海口市民政部门
注册的养老机构共有11家
其中民营养老机构共有8家,养老床位共有2000多张。
除了恭和苑外,其他7家均为租赁场地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