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少数民族资源库建成:拾起散落的民族文化珍珠

02.07.2014  12:59

      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建成

      拾起散落的民族文化珍珠

      琼州学院已建成的“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通过计算机就能浏览阅读、搜索检索和全文下载有关文献。

      琼州学院图书馆把收集到的有关海南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源载体,进行计算机处理,使其全文数字化。李英挺摄

      琼州学院图书馆馆藏的部分海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料。

      “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是一项将海南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的工程,它的建成,让读者通过计算机检索,就能浏览阅读和全文下载民族文献。

      这一数据库,目前已收录图书671种、图片2892幅、资讯1596条、论文3806篇、多媒体189条。

      在电脑上浏览海南民族文献,通过鼠标点击翻页,不论是书中的插图还是扉页的注脚,都保持着和原版图书一样的味道。

      从黎族史诗、黎族远古传说,到苗族民间歌谣、苗族民间故事,在琼州学院图书馆已建成的“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中,通过计算机检索,就能浏览阅读和全文下载海南少数民族文献。这对不少海南民族文化研究者来说,免去了跋山涉水的收集资料之苦。

      “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是2002年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重点资助项目,由琼州学院图书馆组织力量进行建设。2006年,资源库共建成“海南民族研究图书库”、“海南民族研究论文库”、“海南民族研究图片库”、“海南民族研究多媒体库”等4个子库。2010年,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细分,再建“海南民族研究资讯库”。截至目前,已发布图书671种,图片2892幅,资讯1596条,论文3806篇,多媒体189条,共计发布数据9154条。

      该数据库所收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海南少数民族特别是黎族、苗族、回族的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文献资源。琼州学院图书馆相关专家介绍,他们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各方面全文收集到的有关海南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源载体进行计算机处理,使其全文数字化,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

      十几年来收集样本、数字化、分批校对、注录和标引过程,就像把散落在琼南9市县的海南民族文化珍珠一颗颗拾起。

      海南民族文献收集迫在眉睫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很多文献资料全凭口口相传、逐字记录,一旦某个链条缺失便留下难以挽回的遗憾。“因此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已是迫在眉睫,特别是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文献征集工作则更加紧急,我们打算通过建立一个数据资源库来完成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共享。”琼州学院图书馆馆长林江云说。

      海南不少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流失,因此抢救性地收集、记录这些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状态与遗产,为海南民族文化建立数据库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影像、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比以往更好的手段来记录与保存以往的文化与生存方式,希望以后能通过网络形式,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林江云说,“我们希望能够与国内研究者共享资料,共同研究,引导大家共同关注海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般来说,民族地方文献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口头流传材料。

      非正式出版物包括该民族地区的一些历史人物纪念碑刻、雕像、题记、民族村的乡规乡约、民族画卷、照片等文献以及至今尚留传在该民族中的各种经卷、史诗的各种抄本、稿本、及相关注释、记录等。非正式出版物也是课题组收集的重点,这就意味着课题组成员要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盲目”奔波于琼南地区和广东省。

      确定重点收集地带足迹遍布琼南

      海南黎族、苗族、回族人民主要聚居在海南岛中南部,即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其居住的总面积占海南岛总面积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三亚、东方、保亭、陵水、白沙和昌江等9个市县,这也是课题组的主要调研和收集文献的重点区域。

      除了选定重点区域以外,课题组还选定了重点地带、部门及单位。重点地带主要是五指山市较原始的自然村水满村、三亚市羊栏镇的回辉和回新以及保亭、白沙、琼中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庄。重点部门及单位主要是各县市地方志办、古籍办、史志办、民宗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图书馆、文化馆、政协文史资料办、党史办、省民宗厅、民族研究所、织锦所、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所、民族博物馆、各大中专院校以及省外的原和海南少数民族有密切内在关系的广东民族学院、广东博物馆、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等重要部门和单位。

      林江云介绍,资源库文献收集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四种,首先是琼州大学图书馆内原有的文献资源;其次是调研人员到省内省外重点区域、重点地带、重点部门及重点单位进行调研、整理、拍摄、录像、收集和交流;第三是主要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黎族网、中华民族网等网站网点进行搜集和整理;第四是与文献收藏点或个人进行联系和购买。“整个工作,做到尽可能不遗漏、不缺损。”林江云说。

      “这些重点区域、重点地带、重点部门及单位能给我们提供和带来最能反映出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宝贵的文献资源。”琼州学院图书馆馆员王哲波说,虽然提前选定了收集地点,但每次出发前心里还是很没底,“但总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在等着我们。”

      令王哲波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到乐东的一次收集样本工作。“那会是6月份,刚好赶上高考。”王哲波说,抱由县城的宾馆早已被高考生们提前订满,他到晚上9时多才辗转找到一间空房住下。然而,第二天,在当地文化馆的一个新发现一扫他的疲倦。“我收集到了一本非正式出版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集,故事集的内容比很多正式出版的内容还要丰富。”王哲波说,在收集样本的过程中,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能给他们带来惊喜。

      数字化过程不允许任何差错

      回忆起10年前把收集到的样本逐页扫描、逐字校对的过程,琼州学院图书馆馆员倪德钰脑海里浮现了一个字,累!“当时馆里只有一台扫描机,任务量大,非常耗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时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从扫描、文档转换到录入、校对,不能有一点差错。”倪德钰说,那时加班是常有的事。“最长的时候,连续对这电脑屏幕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眼睛都睁不开。”王哲波算了算,刚开始时,单单是扫描、录入20本图书,大概要用去他一个月的时间。

      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也就是把海南少数民族研究所涉及的一切文献载体进行全文数字化处理,借助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利用的文献信息,也就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特定的计算机设备上如服务器硬盘、光盘上的文献信息资源。

      记者看到,每一部文献检索首页除了封面外,还标有文献序号、文献分类、关键词、出版者、出版地、全文来源等信息,让查阅者一目了然。在完成扫描、转化成文档、校对后,接下来是资源库的著录和标引工作,这是整个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揭示文献特征和内容的重要体现。“确保数据著录和标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保证数字资源库的质量。”倪德钰说。

      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全文数字资源库,经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数据库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同行同仁能共同交流探讨,推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林江云说。

分享 评论信息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登录|注册 作者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