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百年民居宣德第修缮难 渐成危房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民居“宣德第”,部分房屋成危房,村民不能擅自修缮,政府又缺维护资金
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包道村的百年民居“宣德第”(俗称侯家大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风霜洗礼,部分年久失修的房屋已被鉴定为危房。然而,住在侯家大院里的近百名侯家后人对于修缮房屋却左右为难,如果无法保证不破坏文物原结构,就算拿到了政府危房改造指标,按规定也不能重修。一边是文物保护,一边是居住安全,他们担心的是,在台风季里,这座已有些破败的古宅,还能经得起台风冲击吗?
7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侯家大院采访。高处俯瞰整个侯家大院,绿树环绕,大院分成四排三进多个院落,屋檐栉比相接,檐上飞龙走凤,非常壮观。
进入大院,房屋内部俨然不同,很多门、木柱柱脚等地方不同程度腐朽,村民指着一间老屋外墙的大裂缝说,原本平整排列的房屋,出现裂缝后,有的外墙也歪了,屋后的围墙刚出现一个大缺口。
多年风霜洗礼,侯家大院因年久失修而变得有些破败,除了墙壁开裂、砖瓦破碎等“面子问题”,有的房屋也成了危房,村民为了安全着想,有的房间里甚至用木柱顶着房梁。
据村民们说,房屋老了,下雨时漏水、进水,一些碎裂的瓦片有时还会掉落下来,长此以往柱子也被腐蚀,成为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逢年过节全家回来团聚,有的人家男女老少就有30多人挤在一间老屋里,住又有风险。因此,围绕着修与不修,侯家后人们讨论了多次。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大多经济能力有限,自己请施工人员来修缮房屋,对方往往只注意工程进度,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容易造成破坏。记者注意到,整个院落的屋顶新旧不一,个别院落的屋顶因修补,已完全找不到了古建筑的痕迹,屋脊上的雕龙已经消失,屋内也是焕然一新,俨然成了一栋现代风格的瓦房。
修不修困扰着侯家后人
村民侯中安说,他家今年刚刚拿到了政府给的危房改造指标,这下可以修缮房子了,家里人都十分开心,可很快家人又发愁了,“后来我听说擅自破坏文物还会被追究责任,还得经过文物保护部门允许找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才能修缮,可我们根本没那么多钱请得起施工队,请的农村施工队肯定会破坏建筑的原结构,不修的话,危房也不能长期住。”侯中安说,住在侯家大院里的其他人有着同样的困扰。
包道村村民小组组长侯祖东告诉记者,侯家大院住着100人左右,虽然老屋是属于村民的,可现实是修缮文物一是要申请文物部门批准,其次还需要很多钱。村民们看问题都很现实,很多村民看着自己的房子破落下去,有的甚至成了危房,没钱修缮,等专项经费,又没有确定时限,所以失去了耐心,以前有的人就自己出钱翻修房子,这肯定会对古建筑造成损坏。
侯祖东说,令大家尴尬的是,平时屋顶漏水可以进行简单修补,可成了危房,就算拿到危房改造指标,也不能随意去大修,住又面临危险,尤其是遇到台风就心惊胆战。不住的话,老房子衰败就更快了。住还是不住,修还是不修,这些问题困扰着侯家后人们。他们表示,如果无法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资金,希望能够得到民间力量的资金支持,大家一起来保护文物。
文物部门:村民不能擅自修缮文物
针对宣德第(侯家大院)的情况,记者采访了省文物局专门负责不可移动文物的主任科员于洋。于洋说,省里的古民居虽然很多,可像宣德第这样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并不多。宣德第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有责任对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干预,可古民居所有权还是村民的,因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村民想修缮,就必须要找乙级或乙级以上资质的施工单位,做了修缮方案后由文物部门审批,才能去修缮,不能擅自重建。
据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另外,根据规定:“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侯家后人迫切渴望得到政府扶持去修缮宣德第,于洋告诉记者,他们也想扶持、去保护更多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资金受限也没有办法。省里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有限,每年只有200万。不过于洋也表示,文物保护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根据文物价值及破损程度衡量,按规划进行修复,如果是一些市县经济好的,也会自己拨付资金修缮辖区内的文物,比如之前海口市也帮宣德第装了监控。于洋说,古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人住日渐荒废,以及日常养护,像宣德第这种属于私人的祖宅,平时有人居住,也有义务去自己进行日常养护,现在提倡的是古民居保护后不要闲置。
专家:保存完整,应加倍珍惜
对于像宣德第这样的古建筑,研究各地民居的专家海南大学教授阎根齐表示,宣德第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院落在整体上保护得较为完好,雕刻、彩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点。除了民间当铺价值,在建筑风水学上,宣德第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仍是值得现代建筑美学专家研究与学习的。因此,处在海南潮湿多雨多台风的环境里,像宣德第这样百年以上的民居,能保存到现在尤其较为完整的,更应该加倍珍惜。
阎根齐告诉记者,有民居才有村落,古民居是古村落的最重要元素,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古村落的消失近年来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目前海南海口、澄迈、三亚、文昌等市县也正对古村落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古村落在开发和建设中如何保护,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更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留住根,记住乡愁。如果在开发中毁了一处拆了一处,历史文化传承就出现断层,保留的历史文化符号就不完整了。
阎根齐表示,目前的现状是百年以上的宅子太古老,不适应当代生活需要,需要改造成新楼,维修资金怎么来?被列为文保单位,政府也没法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可村民不维修房子,也不能继续住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新疆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旦被公布为文保单位,政府就将地连带房子都买下来,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就完全由国家来决定,就不存在以上问题了。他山之石:
苏州的老街古巷:自2007年起,苏州启动了城区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入选“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后,苏州城区一些具有浓郁老苏州风味的街巷和建筑物,通过整治,原本显得破旧、衰败的建筑物和街巷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改善,居住环境、生活设施明显优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文化底蕴日益凸现,市民群众生活更加方便。经过持续的努力,如今装扮一新的苏州老街巷成为苏州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白沙古井:白沙古井位于长沙城南的闹市之中,古往今来,市民络绎不绝舀水的情景从未变过。2000年,长沙市政府为保护白沙古井,决定通过向民间募集资金的方式围绕古井修筑白沙古井公园。消息传出,得到了长沙各界群众的积极响应,市民们纷纷捐款、捐物,更有当地文人画士前来现场挥毫泼墨,义卖书画筹集捐款。2001年10月1日,白沙古井公园正式向长沙市民开放。就这样,这汪清泉,最终保留了下来,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回味,给喧嚣的闹市增添了一份清静。如今,白沙古井也成为了长沙的一张城市名片。“宣德第”
海南民居,俗称侯家大院。这座曾被清朝光绪皇帝赐名“宣德第”的古建筑群落,也是海南历史上最大的当铺之所,是海南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2009年5月被列为海南省历史文化重点保护项目。“宣德第”大院占地约12000平方米,共有十二幢主房,房子全部是土木结构,用料与布局十分讲究,大都是黑盐木与菠萝蜜木,还有部分是花梨木。房屋错落分布,内部结构基本延续了当时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房,每间客厅都设立了屏风和神龛。(王燕珍 陈卫东)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