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名正”才能发展顺

10.12.2015  09:2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点明“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民宿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省内旅游专家、从业人员普遍认为,这是民宿业发展的积极信号。当下,民宿已经成为旅游住宿个性化发展方向,但由于不被承认,长期成为“黑户”,严重制约了我省民宿业的发展。

  民宿,是依托乡村山水景点,融合住宿、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新兴业态。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更愿意放慢脚步、放松身心,融入美丽乡村,进行深度体验。在自驾游、乡村游等日渐盛行的背后,是人们对舒适贴心、独具特色旅游住宿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民宿业蓬勃兴起。

  就海南而言,民宿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海南是旅游大省,外有碧海蓝天、沙滩椰林,内有静美山湖、特色乡村。一年四季,采摘游、乡村游、民俗游等轮番风行。再加上,我省乡村地区民俗风情浓郁、地方特色明显,更是为民宿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然而,虽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旺盛的需求,民宿业在我省发展却显步履蹒跚。据报道,目前,海南真正意义上的民宿不超过10家。

  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民宿的定性不明。按现有标准来看,民宿成了行政管理的“四不像”,既非酒店宾馆,也非农家乐,既非旅社,也非公寓。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才使得民宿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尴尬的境地。一边是对民宿的旺盛需求,一边却是由于无法可依导致的监管空白,在这种处境下,民宿发展被迫在暗地里进行,长期处于灰色地带,成为“有实无名”的“另类”存在。

  民宿发展“有实无名”的风险是巨大的。由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民宿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面对“暗潮涌动”的各类民宿,监管部门被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监管的空白,不仅是对游客安全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管理的一大威胁。处于灰色地带的各类民宿往往良莠不齐,无法办理营业执照,也无从获得消防服务,民宿安全、实惠与否,全凭房东个人自觉。另外,民宿业的“有实无名”也是对广大乡村创业者的一种束缚,使其不敢放开手脚,进一步完善管理。因此,为民宿业“正名”之举,是大势所趋,顺应了大众所盼。

  然而,“正名”还只是第一步,如何更好地规范、引导、鼓励才是当务之急。“正名”之后海南民宿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需要我们按照政策要求,规划、引导产业发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准入标准,打造精品民宿,对不合规的坚决取缔。同时,还要相关部门为民宿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有创意、有能力的当地青年参与进来,实现民宿业的良性发展。在规范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民宿旅游重在“特色”,倘若民宿脱离了当地民俗、抹去了发展特色,成为千篇一律的宾馆住宿,那么,对游客而言,如此民宿仅能栖身而已,谈不上舒适、别致,更难留深刻的印象和良好口碑。只有政策发力,通过制度规范,推动全省民宿业向好发展,才能让当地百姓更好地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张成林)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