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谐曲”正在椰城唱响 理念之变增强普法实效

25.10.2014  11:08

   海口网10月25日消息 (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林菲)“奉法强则国强”,要“奉法”,离不开普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从街头散发普法宣传单,到建设法治文化广场;从法制讲座到法制情景剧、微信公众号、微电影……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普法工作基础、加强普法力度、创新普法形式,从“灌输式”的法制宣传教育逐步转变为“互动式”的法治氛围营造。

   一首法治“和谐曲”,正在椰城大地唱响。

  理念之变增强普法实效

  行动要跟进,理念须先行。

  自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展“一五”普法以来,我市普法工作已经进行了28年,普法工作从最开始的“普及法律知识”到“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再到“弘扬法治精神”,是普法理念根据时代要求的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为普法实践带来明显的效果。

  2013年4月,安徽籍农民工李某在建筑工地打工时意外身亡,因李某家属与雇主对死亡赔偿数额争执不下,家属们竟情绪激动阻止正常施工,后来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家属们选择通过向海口市法律援助中心求助,经过工作人员与律师的现场调解,半天时间雇主就答应向死者家属一次性赔偿58万元。

  市法律援助中心近年来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农村”活动,有针对性地面向基层群众宣传法律援助,提高宣传实效。在当今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大潮中,越来越多人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据统计,我市2010年劳动争议援助案件有1915件,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2962件。

  “如何让市民从被动接受法律知识的说教转变为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理念,是当前的工作目标。”市普法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副局长孙宝龙说。

   形式之变贴近市民需求

  要想不落伍,跟着变化走。

  “桌子摆一摆,条幅拉一拉,册子发一发,收工走人。”这是以往大部分市民对法制宣传活动的印象,但随着全省首个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美兰区法治文化广场的建成、“法治海口”普法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我市首部青少年法制教育专题片《少年忏悔录》的制作等一系列普法大动作,彻底颠覆了普法形式的枯燥乏味印象。

  孙宝龙称,现在市民生活节奏加快,喜欢通过新媒体阅读,于是市司法局推出“法治海口”普法微信公众平台,选取贴近海口市民生活的法制题材、采用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寓教于乐。“市民一打开手机,就可以接收法律知识,既快捷又方便,还能取得更好的普法效果。

  市司法局法宣处处长王键告诉记者,今年普法工作在于一个“”字,除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海口市首部普法微电影也即将面世,将借用微电影这近年来流行的一种传播方式,教育和引导市民学法守法用法。另外,美兰区编排的《法所不容》折子戏、《恨深情长》普法琼剧以及琼山区的法制文艺快板书、市普治办创作的《诚信守法》等多部法制动漫宣传片,也丰富了法治文化作品。

   主体之变营造法治氛围

  作出“大文章”,须打“组合拳”。

  孙宝龙表示,与以往个别法宣部门进行单向普法工作不同,近年来我市普法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执法部门加入了普法的队伍,普法工作经费也得到保障,使得我市普法形势良好。

  2013年年底,一台“为了明天”的法制情景剧点燃了全省校园法制教育的热情。情景剧以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学员真实案例为原型进行创作,用7个感人的小故事串起演出,在现场不但穿插了观众现场提问,还邀请了律师、心理专家进行普法。该情景剧在全省各市县巡回演出108场,受教学生和家长约20万人次,不少学校主动要求加场演出。

  我市法院、公安等多部门分别通过不同途径开展普法工作,为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惑,扩大普法宣传覆盖率。据统计,我市2014年以来,共向机关、社区、企业、乡村的基层群众发放法制宣传资料6万余份,开展法制讲座、法治文艺演出、电影巡播43场次,校园禁毒现身说法8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积极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普法化春雨,润物细无声。我市的“大普法”之路,正和着依法治国的时代脉搏,不断书写着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