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岛”海南:苗族一首叙事歌三天三夜唱不完

20.04.2015  16:24

  乐东黄流镇孔汶村崖州民歌歌王张受孔与歌后黎吉娥。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作芽村两位妇女带着小孩唱山歌。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摄

  “歌岛”海南

  文\海南日报记者金昌波

  又到一年一度的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当动人山歌唱起来,优美舞蹈跳起来,海南岛又进入一场涌动欢乐的“嘉年华”,黎族、苗族同胞更是沉浸在歌的海洋当中。

  除了黎族、苗族民歌,海南岛多语言、多方言的移民构成,还孕育出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其他谣曲。海南日报海南周刊今起推出“海南经典民谣”系列报道,推介和挖掘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乡土经典歌谣,敬请关注。

  作为海南岛上居住历史最久远的黎族,他们的歌曲更是再一次挑动了人们的听觉欲望。

  或悠扬婉转,或粗犷豪放,行走在海南的乡村,常常能听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谣。聚居在岛上的人们,自古以来能歌善舞,在田间耕作、聚会、樵牧、渔猎、祭祀、婚娶、出生、祝寿、拜亲、会友,都是他们一展歌喉的场合。时间长了,便渐渐体会到“海南岛是一个歌岛”这句话。

  有曲调可唱的称为“”,靠吟诵传播的称作“”,但都以方言演唱。海岛上世居着黎、汉、回、苗等民族,方言繁多,各自在民歌的歌词、句式、曲调等方面有特殊的表现,除了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话、黎语、苗话、回话等主要类别外,还有村语、军话、客家话、疍家话、迈话、艾话、村话、广州话、信宜话、高州话、潮州话等,它们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语系特色。

  黎语:

  情歌是最灿烂的一枝

  全省操黎语的有120多万人,在黎族聚居的保亭、乐东、琼中、白沙、陵水、等地,黎族民歌传唱都十分普遍。他们唱歌有一套自己的腔调,如琼中、保亭的“罗哩调”,琼中的“水满调”等,常用的有就有100多种。在内容方面,黎族民歌题材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劳动歌、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但情歌却是黎族歌谣这棵花树上开放得最灿烂、最芳香的一枝。

  “三月三”是黎族传统佳节,每当到了这天,黎族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吐倾爱意,寻找情侣。黎族情歌中有不少长叙事歌,如《尔蔚》、《甘工鸟》、《抗婚歌》等,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抗婚歌》,它叙述一对抗婚情侣,不满父母婚姻包办,双双逃到遥远的地方去的经过,“我俩坐在山坡上,闷闷地拔着茅草尖,对着溪水和深潭痛哭。隔着滚滚的溪水,你在那边痛哭,我在这边饮泣……”。

  不过,在黎族人民心中,最有影响的则是琼中什运等地传唱的《黎族祖先歌》,长达3000多行,是用咏唱的形式流传下来,唱的是黎族的创世史。原歌音记为:胡尼高吞透,胡尼高吞胎,吞买、龙西龙闹。意译为:我们黎族的祖先,原生活在海南岛的沿海地带,后来来了汉人。交往中,祖先学会煮螺煮盐。

  苗语:

  一首歌三天三夜唱不完

  据史料记载,海南苗族民歌主要产生并流传于海南中部的环五指山苗族聚居地区,已流传约300多年,像琼中的和平镇新兴村、吊罗山乡崩岭村、黎母山镇高丽埇村等苗村,至今都可以听到苗歌,每年“三月三”,歌手们都会进行苗歌比赛。

  苗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一节,用苗语押韵,虽曲调单一,但却优美沉长,往往一首叙事歌三天三夜也唱不完,比较有名的叙事歌有《盘皇歌》、《水淹歌》、《论皇歌》。

  此外,苗族民歌还有以祭典为内容的有《祝神歌》、《坛官歌》、《灶王歌》等,以礼俗为内容的有《迎亲歌》、《神农土地送禾回》等,以爱情为内容的有《女思男歌》、《相思歌》、《盼郎歌》等。

  海南话:

  《诗经》般的崖州民歌

  在海南岛,海南话分布最广,使用人数也最多,其主要的民歌腔调就是“海南调”,在不同的地方,“海南调”随着音调的变异也有所变化,并多冠以片名、县名、乡名,如万宁市一带的称“万州调”,三亚市一带的称“崖州调”,昌江县一带的称“昌感调”等等,其中不得不提的当属流行于南部三亚的“崖州调”,早在2006年,崖州民歌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崖州人的《诗经》。

  据了解,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至今仍被传唱,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一般分为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

  其中,长篇叙事歌(俗称歌封或大朝歌),这一题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叙事长诗,目前已发现不下百首,如《梁生歌》、《张生歌》、《红楼梦》、《英台山伯》等;长歌(俗称歌牌),这类民歌的代表作有《贫家织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称歌仔)以七言四句体为一首,多为即兴吟唱歌,精品极多,如《观音填海歌》;还有对歌(俗称答歌),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口头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歌内容随意,即兴唱答通宵达旦对唱不停,在民间文化中堪称一绝。

  海南话民歌还分布于文昌、定安全境,海口、琼海、万宁、澄迈、屯昌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等沿海地区,以及其他各地的个别乡镇、农场,其中不乏较有影响的歌谣,如叙事长歌《从六含冤歌》,讲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在定安县白塘村有个叫黎璋的人,在定安县衙里当官,因偏听偏信后妻的诬告,将前妻所生之子活埋,成为千古奇冤。

  儋州话:

  以调声最有特色

  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方言系统,主要分布于儋州大部地区,昌江、白沙部分地区,东方、乐东、琼中、三亚等地个别村落,是使用人数仅次于海南话的一种方言,传唱的民歌腔调主要有“儋州调”、“二句半调”和“调声”等,而“调声”算是最有特色的了。

  据介绍,“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因适合于男女青年边唱边舞集体活动而被广泛应用,演唱时众人手勾着手,轻轻摇晃身躯,曲调动听,舞姿优美。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历年来,搜集到的调声曲调已有六百多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祖国江山花百样》、《一时不见三时闷》、《单槌打鼓声不响》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长歌《梁祝后传》,叙述祝英台被马文才迎婚,在迎亲途经梁山伯之墓时,“有神感应坟开口,英台入墓合伴来”。马文才气极自缢,死后到阎殿告梁山伯夺妻。阎王便招来梁祝,问明情由后,判三人回阳间,祝家退还马家财礼,梁、祝结为夫妻,马文才另娶。

  临高语:

  最是难忘“哩哩美

  临高话是海南岛北部临高人的一种语言,虽然其操用者历来族属均为汉族,但“临高话”却并非汉语,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族台语支中与壮语、布依语比较接近的一种语言。千百年来,临高话民歌形成山歌、渔歌两大类,以渔歌最为出名,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临高渔歌也被称为“哩哩美”。

  “哩哩美”最早起源于临高新盈、调楼一带渔姑卖鱼的叫卖声:“卖鱼(嘞),大家来卖鱼(嘞)……”。渔姑的叫卖声就是“哩哩美”渔歌的最初旋律。后来,渔民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在赶海、织网、婚嫁等的时候,逐步以该旋律为口头创作并不断伸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哩哩美》。

  跟所有的文艺作品一样,爱情是《哩哩美》的的永恒主题。时至今日,无论是赶海的渔家汉子们在背向蓝天面朝大海撒网捕鱼时,还是织网的妹子和补网的老妪在古港旧巷的劳作间,哼上一段《哩哩美》算是最轻松和快乐的事情了。在新盈、调楼一带的传统渔村,夜晚总是浪漫和抒情的时候,总有三三两两年轻的男女背影相约在哩哩美的美妙曲调中。

  现今,临高渔歌哩哩美不仅是海南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原县总工会主席黄育平以哩哩美为素材创作的器乐曲《鱼满舱来歌满港》,曾被灌制成唱片并畅销全国;著名作曲家吕远从临高渔歌哩哩美独特的音调风格中提炼并创作出来的影片《南海风云》的主题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更是让哩哩美的优美旋律响遍中国的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