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木棠镇薛宅村加快推动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业
儋州木棠镇薛宅村加快推动精准扶贫,着力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业
户户上产业 人人铆干劲
扶贫攻坚进行时
■ 本报记者 易宗平
一棵棵桑树在风中舞动着枝叶,一幢幢民房掩映在盎然的绿意中。在蚕房里,“沙沙沙”的声响此起彼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正吃着桑叶。旁边的茧棚,已经挂满了银色的蚕茧,这是儋州市木棠镇薛宅村桑蚕产业展现出来的新风景。
薛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凤驹介绍,在加快推动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该村除了种桑养蚕让村民受益,还发动大家种植三角梅、养羊和养殖绿壳蛋鸡等,现在村民们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
致富不忘家乡回村创业
薛凤驹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薛凤驹1972年出生,1998年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温州市等地闯荡了15年。后来,他自办染坊、钮扣等企业,每年实现纯利润30余万元。
树高千尺不忘根。2001年,薛凤驹回薛宅村探亲,发现村里仍然不通电,一到晚上,乡亲们还守着煤油灯过日子。见此情景,他挨家挨户发动村民参与接通电源工作,当年12月,这个村第一次迎来了电灯。“还是电灯好,再也不用费劲地添油挑灯芯了。”村里的许多老年人感慨地说。
此后,尽管薛凤驹继续在外打拼,但家乡始终是他永难割舍的牵挂。2010年,他做通妻儿思想工作,毅然返乡创业。2013年,薛凤驹当选为薛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二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他带领村民修通了1300多米的环村路。
路通财通。薛凤驹在引导村民们发展特色种养业前,先作出示范,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再次当选连任,发挥在大学所学的植保专业优势,带领大家多种经营。
发展特色产业带村民脱贫
一条条供水管网纵横贯通,一盆盆三角梅按队列摆放。薛宅村村民薛良杰边侍弄着三角梅边说:“尽管在上次强降雨中,我的三角梅被淹,但很快就恢复了生产。”他透露,每盆三角梅按卖5元计算,一茬三角梅至少可以挣到4万元。
今年52岁的薛良杰,全家7口人,前些年他在外打零工,家里经常入不敷出。今年初,木棠镇政府和村“两委”等协调引进了海南铁汉生态农业公司,发动大家种植三角梅,由公司包投资、包技术、包回收。薛良杰一鼓作气种了8亩。
像薛良杰这样,由贫困户成为特色产业大户的,在薛宅村不在少数。薛凤驹介绍,薛宅村共有600多户、3000多人,其中有202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000多人。
“在这样的人口大村,实施精准扶贫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因户而制宜。”薛凤驹说,因此全村兴起了多个特色产业:种桑120亩,种植南药285亩,种植三角梅20多亩,养殖种蛇100多条、种羊100多只、绿壳蛋鸡近2万只。“现在还只是开了个头,村里的特色产业正朝着规模经济方向拓展。”
木棠镇党委书记吴启养表示,下一步该镇着力于“旅游+农业”,将薛宅村打造成富有北部湾火山岩文化的美丽乡村,从而对全镇农村发挥带动和辐射效应。
(本报那大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