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港保护区再拨5万元 将移80株红榄李幼苗试种
10月23日,王式军与濒危红榄李的故事,通过南国都市报的报道敲击人心。
“红榄李太少了,再不培育出来,就要没有了,灭绝了。老王真是不容易啊!”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廖宝文教授对非科班出身的王式军的执着精神很佩服。
东寨港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传来好消息:将再拨5万元经费用于培育红榄李,另外,近期将会从苗圃移80株红榄李苗到4个保护站种植,完成从培育到种植的“升级”。野外繁殖成功后,东寨港红树林的红树种类将由35种变成36种,涵盖全国所有的红树林品种。
专家:
王式军培育出红榄李意义非常重大
一个星期前,廖宝文教授来到东寨港红树林做科研。和以前一样,一进苗圃,他就看到王式军正在忙着给红榄李浇水。王式军热情地给他介绍红榄李,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
王式军培育红榄李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这个著名的红树林生态与培育学家。
“老王,你真是不容易啊。”廖宝文感慨,2008年的一场寒流,把原本就不多的红榄李打死了很多,全国仅海南还剩下十几株。“这些年我多次去三亚看,红榄李树下,没有一株种苗。我们把种子取来,剥开,里面是空的,播种下去也不见发芽。”
寒流之后,虽然很多机构都开始育苗,但好消息并不多。“我们做了很多实验都搞不出来。”廖宝文的同事也有培育红榄李的,用了3年时间,反反复复,只培育出几株。
“真不知老王是怎么培育出来的,这么多,长势这么好。”廖宝文惊叹。
廖宝文心里有答案。“非常认真,真的就像养育孩子那样培育红榄李。”对于王式军的为人,廖宝文这些年在东寨港做科研时已有所认识。王式军多次负责给他开船;当他迷失在茂密的红树林中时,王式军也曾负责带路……“红榄李是非常漂亮的树种,保存下来延续下去意义重大。”廖宝文认为,培育红榄李,王式军功不可没,“我很佩服他。”
“照顾红榄李就像照顾孩子一样费心思,有时甚至比养一对双胞胎还要辛苦。”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文卿也用了同样的比喻。王文卿关注着濒危红榄李的状况,“不单在国内濒危,在国外,也很濒危”。王文卿说,王式军培育出红榄李,意义非常重大。
埋头培育红榄李的王式军,感动了这些同样执着求索的科研专家。
同事:
他是“老黄牛”做什么事都肯去钻研
10月23日,东寨港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将再拨5万元作为经费,继续扩大红榄李的培育。这是继去年和前年获得培育经费之后,王式军再次获得培育经费。
“红榄李很濒危,管理局一直很支持红榄李的培育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松说,除了再拨经费之外,还计划近期从苗圃移80株红榄李到保护区的4个保护站,每个保护站20株,“之前只能算是培育成功了,接下来,我们希望成功种植它们。”
陈松常用“老黄牛”来形容王式军。
东寨港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道学站站长梁振辉看了南国都市报的报道后,对这个熟识的同事有了更深的认识。平时,梁振辉都叫王式军“王师傅”。1997年,梁振辉刚到保护区时,开船于他是难事。船离了岸,到处都是曲折迂回的沟,潮水复杂,深浅难辨,不熟悉水路难以在红树林河沟里穿行。教梁振辉的,正是土生土长的王式军。王式军开船带着梁振辉出去。哪里有一块石头,哪里有一块木桩,哪里水浅容易搁浅,王式军一项一项跟梁振辉说,听得梁振辉满脸敬佩。这“王师傅”,也就叫顺口了。
“王师傅做什么都肯去钻研,就像栽培红榄李,他钻研得比我们深。”梁振辉说。
林卫海如今是罗豆保护站副站长,1994年,他进入保护站后,一度很难习惯站里的工作。王式军给了他很多的帮助。1995年的一天,林卫海和王式军一起去做物种监测,当时太阳很毒,林卫海一下适应不过来,身体不适。同行的王式军看出来了。“他叫我休息,他来干。”王式军对林卫海的关心,林卫海至今未忘。
保护区管理局综合科科长郭国华则对王式军的敬业记忆犹新。2012年,一个台风要来,王式军在大家赶来上班前,就把船拖上岸,固定好了。“我们坐车到单位后,看到他很焦急的样子,跑来跑去,找大家一起去找东西来绑船。”郭国华说,管船不属于王式军的工作,但他依然这么拼命要保护船,很令人感动。
“就像培育红榄李,他就快退休了,他完全可以不做,可以顺顺利利退休。但他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做,像是照顾婴儿一样照顾红榄李,令人佩服。”郭国华说。
孩子:
爸爸太厉害了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
王式军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王式军给儿子取名字的时候,希望他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所以取名“王凡”。儿子高考前,一家人都对他隐瞒了母亲林英患乳腺癌的病情。王凡问起,王式军总要编织妻子到朋友家去玩的谎言来瞒他。王式军自己吞咽了所有的苦。
王凡最终以639分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宁波的一所海警院校。
王凡考上大学的消息,给这个被灰霾笼罩的家庭带来了安慰。如今,王凡已走进了校园。每周六晚上八点等儿子的电话,成为了王式军和妻子林英的一个期待。电话里,王凡和他们描述自己在学校的状况,说自己很习惯学校的生活,比去学校之前胖了四五斤。每次,他都一定要和母亲说说话。
“他也会问起红榄李。”王式军说,去学校前,王凡每天都会和他一起去苗圃。
王凡对父亲表达自己的敬佩:“爸爸,你没什么文化能培育出红榄李,太厉害了。”
王式军的女儿王夏在一所派出所工作。从报纸上读到了父亲的故事,她流下了泪水。“我爸爸是很固执的人。”王夏说,平时父亲有什么想法,家人一般都不会阻止,因为知道阻止了也没有用。“父亲一旦认定一个东西,就会很专心去做。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
王式军开始培育红榄李后,王夏发现,敬业的父亲把平时很少用的老花镜拿出来了,还从外面买来了放大镜。“我爸爸拿着放大镜,凑近红榄李,一片叶子一片叶子观察它们。”王夏觉得,父亲种红榄李真的很像养一个婴儿。
王式军如今住的,仍是单位的房子。简单的沙发,一部“大屁股”的老式电视,80多平米的宿舍里,挤着王式军的一家四口。“我爸爸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和朋友一起去喝喝老爸茶。”王夏说,母亲被查出患乳腺癌之前,虽然家里贫困,但过得很快乐。
如今,王式军的妻子林英做乳腺癌的手术后,身体还在恢复中。
在太阳升上天空之前或落山之后,王式军带着她出来,到苗圃里看看红榄李。
在苗圃,面对充满生机的红榄李,王式军在林英脸上看到了难得的笑容。(林莹 杨金运)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