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营管理呈现五大变革趋势
林业经营管理呈现五大变革趋势
中国绿色时报(2014-4-2)
放眼全球,林业管理经历了一系列变革。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林业管理变革也需要不断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林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战略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我们应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林业发展的趋势,也成为各国林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2l世纪,各国林业发展的又一个趋势是,致力于有效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得森林的可持续性并在这种状态下持续地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瑞典林业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已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森林的蓄积量、年生长量和年采伐量稳步增长。瑞典森林资源为森林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1998年,英国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土地利用和林业发展规划,加强了对风景、水源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严格减少森林采伐利用;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和任务,才有可能获得政府的批准,并获得相应政策扶持和资金资助。
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文件从呼吁经济变革的意义上提出了绿色经济新理念,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地球资本边界和自然极限,强调应维护和扩张自然资本。森林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核心构成,林业在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得到了新的延展。
森林分类经营成为林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
森林分类经营是指根据不同自然环境条件森林发挥不同功能的特点,将森林按照不同的经营措施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森林分类经营的根本任务是要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依据所确定的经营森林主导目标,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经营形式、技术措施体系,建立相应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制约,不同区域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主导需求是有差异的。除此之外,由于森林所处地理区位特征、林地生产力、森林结构、质量等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共同决定了森林经营者必须根据现实或潜在森林资源所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现实或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按不同的经营目标进行分类和空间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经营管理。
当前,森林分类经营日益成为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和具体途径。如中国在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区位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地林木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政府给予必要扶持。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给予所有者或经营者合理补偿。
多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将成为林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
21世纪,特别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以永久性森林为主的多功能森林,将成为世界森林资源的主体架构。多功能森林是以林地为基础,经营森林生态系统,并生产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这种生产关注的是对林地及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经营与管理。多功能森林的本质特点,就是追求近自然化但又非纯自然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模仿自然法则、加速发育进程”是其管理秘诀。所谓永久性森林,就是一种异龄、混交、复层、近自然的多功能森林。有了这个主体架构,森林资源就具备了适应性和适应各种变化的灵活性。目前,多功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将成为林业管理的重要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成为美国林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在立法方面,美国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两次就森林健康问题举行国会听证会,并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制定了森林健康计划。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法》。2002年和2003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连续发表有关森林健康的讲话,认为森林健康是保证美国国土生态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时,美国总统布什于2003年12月3日正式将2003年健康森林恢复方案签署为法律。通过森林健康经营可以在流域范围内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防止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可促进涵养水源和改善水质等。美国一系列森林健康经营和监测活动,为保证美国森林资源的健康稳定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森林近自然化经营成为林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始者是德国林学家盖耶尔。他对德国残存的天然林进行了观察,提出了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的方法,在1898年又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理论。德国根据自身人工林地稳定性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弱的特点,推出了“近自然林业”,并将它作为新的林业经营方针。
“近自然林业”的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两个道理:一是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与立地也就越适应,产量也就越大;二是当森林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即使在纯林中或者在龄级较少时,许多立地也会呈现出自然现象。
德国“近自然林业”的实施主要通过《森林法》和《自然保护法》,这两个法律规定了原则相同的目标。在管理上则通过林业计划和自然保护项目来协调森林的抚育和发展措施。具体的森林保护和环境保护计划由林业和自然保护部门共同执行。
近自然经营的目标实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近自然林经营并不排斥木材生产,与传统森林经营理论相比,近自然经营理论认为,只有实现最合理的近自然状态的森林才能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生态目标之间并不冲突。目前,森林近自然经营这一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加以实践。如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的人工纯林和低产林近自然化改造,就是最好的例证。
林业管理国际化成为林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谈判、生态建设、环境外交、非法采伐、森林认证、林产品贸易问题的国际化,跨国交流、协商与合作日益频繁,林业管理的国际化日益成为重要趋势。如芬兰是林业管理国际化工作突出的典型代表。在当前全球讨论森林问题时,芬兰紧跟形势。
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问题,芬兰首先发起赫尔辛基进程,接着研究起草出适合欧洲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关标准和指标。在重大的国际林业事件中,总能听到芬兰的声音,甚至在热带林的研究方面,芬兰也作出了贡献。又如在英国,过去林业研究很少涉及森林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目前英国国家林业管理部门的传统林业研究逐步开始在全英、欧洲及全球的尺度上开展合作研究,并吸引社会、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研究专家参与,这种发展趋势也反映出人们对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环境变化的日益关注,林业研究开始上升到全球环境效应的新高度。林业议题的国际化日趋明显,林业谈判在气候变化外交和国际环境政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作者: 柯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