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农科新城”的光荣与梦想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二十周年献礼
关中平原,秦川之地。
在中国版图上,一个不起眼的杨凌小城,却是全国首个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惟一的一个农业自贸试验片区。
时间的指针拨回1997年7月。对杨凌人来说,那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事件——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高新区管理序列,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那时,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20年悄悄过去了,在这不动声色的日子里,杨凌示范区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万杨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杨凌已从昔日的一座偏僻小镇,嬗变为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农科新城”。创新的火种,从当初的22.21平方公里蔓延到如今的135平方公里,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20年犹如沧海一粟,但是对杨凌示范区来说,这20年是艰苦奋斗的20年,是创新发展的20年,杨凌人没有忘记国家的嘱托,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
而今,杨凌示范区逐渐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八月骄阳似火,农科城里瓜果飘香。记者走进杨凌示范区,倾听杨凌人讲述过去的奋斗历程,看看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用笔头记录下农科城的频闪亮点,用镜头拍摄下农科城的精彩瞬间……
长在空中的红薯、生在架子上的蔬菜、100多斤的南瓜、药食兼用的黑色番茄、贴着二维码的西瓜……在杨凌示范区,无处不让人惊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神奇。
创新,是杨凌示范区的发展命脉。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出自杨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中,有四次是杨凌品种主导,书写了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
20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创新为驱动力量,将科技融入示范区发展的基因,以创新求突破,让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印证。
对于种子企业来说,品种是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品种,不但可以让农民增收,还可以成就一个优秀企业。200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和离退休科技人员成立了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几年的运作,公司决策层深感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仅靠经营大路品种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发展。”该公司董事长徐永林说。2005年,公司组建了伟隆农作物育种中心,踏上了企业自主育种之路。
组建了育种中心后,著名的“西农979”选育者王辉教授也加入了伟隆公司,公司的育种水平和速度得到了快速提升。企业自主选育审定了小麦新品种伟隆121、伟隆158,油菜新品种伟隆88,玉米新品种伟隆105……这些新品种不仅优质高产,而且抗病和抗倒性能出众,给农民创造了许多高产丰收的福利,深受农民喜爱。
“科技创新是伟隆持续成长的生命。”徐永林说,公司承担国家、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科研推广项目20多项,如陕西省农业厅“水地小麦商业化育种”重点项目,陕西省科技厅“小麦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创新与新品种示范”统筹重大项目,杨凌示范区“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选育”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伟隆的商业化育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了推动示范区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杨凌示范区出台了《关于印发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杨凌示范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多项有力政策。
记者随手翻阅其中的一份政策资料,上面显示:示范区科学技术特等奖50万元,其中1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4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补助经费;示范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
“这些奖金都是实实在在发放到一线创新创业者的手中,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区内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杨凌示范区科技局副局长柴小刚说。
2003年,示范区的科技经费投入为200万元;而到了2017年,示范区用于科技经费的投入达5000万元,柴小刚告诉记者。
14年时间,示范区对于科技经费的投入翻了25倍,我们不难看出示范区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当然,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记者了解,杨凌示范区每年遴选20个左右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2016年杨凌R&D占比达5.6%,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393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每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0多个,“西农979”小麦、“陕单609”玉米、“瑞阳”、“瑞雪”苹果等多个优良品种享誉全国。“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661.9亿元,居全国区域品牌第二。
一座小小农科城,却深藏着科技创新的大能量。经过20年的风雨洗礼,杨凌示范区洗尽铅华,在现代农业科技上风采依旧,风华正茂。
以高科技示范西部现代农业,毫无疑问是杨凌示范区的特色。
作为全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身上肩负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与腾飞的使命。
成立20年来,杨凌示范区以打造陕西涉农工业发展战略高地为主题,以深化国家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食品工业、农业装备制造业,促进工业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绿色健康食品是关系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市场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
杨凌示范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比如,果汁加工、乳品饮料、面粉、肉制品加工、果酒、食用菌、蔬菜精深加工等,聚集各类企业80余家。
比如,汇源集团、华润集团、环球园艺、众兴菌业、陕富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在杨凌发展得风生水起,本香集团、竹园村食品、来富油脂、天和生物等一批本地企业也逐渐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这些知名企业集聚在杨凌示范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异军突起——
全国果汁行业稳居第一的汇源集团,年产8万吨猕猴桃果浆及果汁加工项目已经投产;
陕西众兴高科有限公司日产100吨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年产食用菌60000吨,利用食用菌生产剩余物菌渣年处理菌渣104000吨,生产饱和蒸汽66000吨,年实现产值5亿元;
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年屠宰50万头生猪及安全猪肉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食品工业项目建成达产达效后可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
……
杨凌示范区正在形成从胚胎繁育、动物营养,到冷鲜生产、深加工、冷链配送到专卖销售,闭环式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有专家预言,21世纪,是生物产业的世纪。生物产业是杨凌示范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其细分产业众多,包括生物医药、农用生物制品、生物新材料、生物育种。
以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为例,杨凌示范区拥有化肥、饲料、农药等企业达70家,其中,湘大饲料、石羊饲料、华秦饲料、三旺饲料等4家企业进入全国饲料行业100强。
东方希望、德国萨诺、湘大饲料、美国嘉吉、安佑集团等新型饲料产业项目,目前均已达产达效,预计年新增产值超过10亿元。
巨川富万钾公司的有机钾肥市场前景广阔,成功开拓了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南方市场,杨凌已成为陕西重要的环保型复合肥、饲料和农药的产业集聚地。
而在生物育种方面,杨凌示范区依托雄厚的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科技研发优势,通过“公司+农户+科技人员”等模式,一大批良种繁育企业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秦宝牧业、本香农业、秦川牛业、伟隆农业、金棚种业等一批动植物良种繁育企业先后入区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和服务,杨凌正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
在农科城里,农业是主角,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装备制造的支撑,经过20年的发展,杨凌示范区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这里,聚集了一批农业装备制造企业——美畅新材料、锦川管业、金叶烘干、恒力机械、欧迪亚、CBE制造、九立机器人、中工装备等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用力生长。
这里,聚集了一批有分量的产业项目——杨凌锦川管业有限公司滴灌带生产线项目、杨凌美畅有限公司60条金刚线锯生产项目、杨凌农康机械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大型轮式拖拉机项目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总投资近30亿元,年可新增工业产能46亿元。
示范区具有示范效应,也具有试点作用。农业部在杨凌示范区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超市”,每年给予700万元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杨凌示范区农业局局长肖永贤透露,“由陕西省工信厅、农业厅等9厅局联合共建的杨凌农机产业园,目前入驻各类农机企业16家,已初具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杨凌农业装备产业规模将突破100亿元。”
创新从未停歇,创业从未止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推动下,杨凌的农民也纷纷涌入“双创”大潮中,其中,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就是典型代表。
2016年底,马新世、魏群劳、王中来、张高磊、马伟凯5个职业农民,自筹资金,流转土地518亩,建起了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主要种植西瓜、甜瓜、哈密瓜、芥蓝等瓜果蔬菜。
“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成专家团队,大力推广新式双拱双膜大棚、‘有机营养枕’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新技术。”该创新园董事长马新世说。
在这个创新园里,马新世不仅种植销售绿色健康的瓜果蔬菜,还给来打工的农民培训新技术。据马新世粗略统计,在他们创新园里,边打工、边学技术的农民有120多人,除了有来自杨凌、延安、汉中等省内地区的农民,还有来自贵州、宁夏等省外地区的农民。
“农民兄弟来我这里打工,一天的工资在200~300元,除了务工收入,我们还教会他们西甜瓜和蔬菜的种植技术”。按照“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理念,马新世免费培训农民300多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科学家”。
“为了帮我们把这个农民创新园发展起来,杨凌示范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马新世说,光启动资金杨凌示范区就给予了500万元支持,然后还协调国家电网、公路局等多个部门做好水电网路等基础建设工作。
农民创业艰难多,但是有了政府的支持,创业的路途上会多了几分温暖。
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创业,杨凌示范区针对具有一定资本积累和经营头脑的职业农民和返乡农民工,从项目立项、资金帮扶、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套餐式”支持政策,已有200多名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并带动5100多人就业。
据杨凌示范区创业中心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杨凌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农业等特点,全力构筑“基地支撑、政策扶持、条件保障、信息服务、效果推广”的创新创业格局,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创新创业非一日之功可成就,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化非一朝之力可见成效。
杨凌示范区先后出台20多项政策,设立了1000万元种子孵化专项资金,设立了3000万元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搭建起了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火炬创业园、农业企业孵化园、西农大青年创业园、创业大街等核心孵化区,累计招引创新创业团队615家,市场主体增幅达63%,创造就业岗位15000多个。
近日,好消息传来,杨凌示范区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在这骄阳似火的夏日,“双创”热潮持续加温,大学生也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我们专门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别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来杨凌创业,目前240多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中,有一半是外地大学生创办。”杨凌示范区创业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位博士,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加上国家双创政策的契机,涌入创业大潮,在杨凌示范区创办锦华生态技术公司,主要从事土壤改良与修复,以及生态规划等技术服务。
“创业初期,没有合适的办公场地,我们就常常聚在宿舍一起讨论思路,没有资金,我们就自掏腰包,还常常跑到偏远地区去搜集土壤数据。”该公司CEO姜义亮说,去年公司刚成立,杨凌示范区给予了5万元种子孵化资金支持。“钱虽不多,但是对于当时的我们真的是雪中送炭。”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如今,锦华生态公司占地1000平米的研发实验室,在杨凌众创田园投入使用,这让对姜义亮他们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背景、杨凌示范区作为农科城的影响力,以及杨凌自贸片区的政策发展机遇,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公司做大做强。”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不论是农民,还是大学生,不管你是什么身份,身上贴着什么标签,在杨凌示范区,想创业的你总能找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大展宏图。
今年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杨凌示范区自贸片区作为其中的三大片区之一,标志着杨凌也开始进入“自贸时代”。
杨凌建设自贸区有自己的目标与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农业自贸区。
那么,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自贸区?这是杨凌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进入“自贸时代”的杨凌示范区,深化改革商事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在“七证合一、八项联办”的基础上,将涉及农林的45项审批事项纳入。通过微信远程操作,最快半小时可以完成注册登记。依托商业银行网点和工商服务站建成24个“杨凌自贸片区行政事项审批(备案)联办服务中心”,企业在任意网点即可办理行政审批备案事项。
“办理这个执照需要多久?”今年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杨凌示范区视察,走进杨凌示范区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向相关负责人询问。
“最多3个工作日所有事项全部办结。”窗口工作人员回答说。
据记者了解,杨凌示范区出台了10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今后3年,杨凌将在加工贸易、现代种业、高端人才引进、国际展会会议、创新创业团队、专业园区建设、投融资等方面对入驻杨凌自贸片区的市场主体给予全力支持,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特色鲜明自贸区。
石永刚是陕西杨凌农食互联基地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谈及他来杨凌注册公司的缘由,石永刚说,杨凌自贸区有三大优势,有高效开放的政策服务、针对性产业支持政策、深厚的农业技术和产业基础。
石永刚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以产业融合为发展模式,进行农业食品的互联互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技术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提供农业金融服务,他们负责运营和市场开发。
“之前注册的公司名称叫陕西杨凌农食互联基地连锁有限公司,因为看到自贸区发展好,所以又注册名为陕西杨凌农食互联供应链有限公司,主要做国际农产品进出口。”石永刚表示,他非常看好杨凌自贸片区的发展,也相信自己和公司能在这里取得更大的突破。
自从杨凌示范区划入自贸片区后,像石永刚这样来杨凌自贸片区注册企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当然,这也得益于杨凌示范区努力探索创新事项,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我们提出了杨凌示范区片区首批18项创新试点举措,主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国际农业合作、农业金融、投资领域改革、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税务制度、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和种质资源保护模式等九个方面。”杨凌示范区自贸片区的相关负责人说。
在杨凌示范区自贸片区综合服务大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跟前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主要为企业提供入驻自贸区、企业招聘、人才求职、技能片培训、职称评审等服务,而且都是免费的。”
该综合服务大厅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个月李克强总理来视察时,指着墙上有关“放管服”的标牌说,放管服不光要刻在墙上,更要刻在大家心里,最后体现在群众评价中。“我们一直将总理的嘱咐铭记于心。”
除此之外,围绕推进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创新,杨凌示范区自贸片区还探索建立了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合一、联合评估、联合验收的“三合两联”工作模式,建设项目审批办事时间将从150天降至60天以内。实现了国税、地税全域通办,建立了与企业、机构及政府部门协作进行自贸区制度创新工作体系,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美丽的杨凌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中生机勃发,在农业科技的巅峰上不断攀登,这些可喜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杨凌的希望,更看到了农业的希望。下一个20年,杨凌示范区将如李克强总理的希冀——“插上翅膀,飞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