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打开黎乡致富山门
昌江最后一个村通上水泥路
“村村通”打开黎乡致富山门
本报石碌6月29日电 (记者黄能 特约记者黄玉宁)“现在路好走了,以后出门办事、走亲戚、卖农产品都方便多了。”今天上午,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大炎村村民林亚公高兴地告诉记者。
三派村是王下乡的政府所在地,虽然离大炎村只有十几公里,但一直以来,连接两个村的道路只有一条山间的羊肠小道,沙土路,拐弯急,坡度大,路况极差。村民们往来两个村靠步行和骑摩托车,无法带太多的东西。
就在这个月,一条由大炎村老村村民小组到三派村牙劳四队村民小组的水泥硬化公路全面建成通车。这意味着昌江最后一个没有水泥路的行政村也通上了水泥路。公路全长10.7公里,宽4米,总投资1116万多元,解决了大炎村3个自然村700多人出行难的问题。
王下乡地处霸王岭一带的山区腹地,居民都是黎族,人口只有3000多,分布却比较分散,村民往来十分不便。
2009年,王下乡到县城石碌的公路全线贯通,如今各个行政村又都通上水泥路。这不仅畅通了村民们走亲戚的“家门”,也打开了山区黎族百姓的致富“山门”。
王下乡乡长林书科介绍,橡胶是王下乡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胶价波动大,乡政府决定发展生姜、花生等种植间期短、产量高、见效快的经济作物。正好大炎村一带有着适合生姜及花生的沙壤土,乡里已经投入8.5万元种植20亩生姜、30亩花生,由村干部带头种植,产生经济效益后,逐步带动其他群众大规模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以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就是交通问题,农资、农产品的运输靠原来的路运不了,绕路的话成本太高。”林书科表示,如今通上4米宽的水泥路,运输难的问题不再担心。
跟王下乡一样,地处山区的七叉镇也是黎族乡镇。仅2012年前后,该镇就改造完成由镇区到保由村、尼下村到机保村、乙洞村到乙在村等一批农村公路。
“路通桥通财就通。”七叉镇党委书记陈国斌告诉记者,在今年二三月的“昌化江畔木棉红”旅游月活动期间,因为乡村公路都通了,老百姓可以迅速将新鲜的农产品运到游客集中地供游客选购。同时,自驾游游客上门购买农产品也很方便。据统计,活动期间当地百姓累计出售蜂蜜6000多斤,霸王山鸡1万多只,椰子2万多个,山兰米酒2000多斤,获利达300多万元。
记者从昌江交通局获悉,该县2006年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农村公路改造63条,共297.45公里,累计投资约1.2亿元,解决了49个行政村“行路难”问题。而这些公路中极大部分都涉及地处山区的黎族同胞,不仅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而且也为老百姓致富打开了“山门”。
目前,昌江的农村公路里程达649.57公里,通行政村率达100%,基本消灭了等外路和无路面公路。整个公路网络技术等级有较大提高,公路网布局得到改善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