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千年郡县之设:从汉朱庐执圭到民国保亭县政府印

15.06.2015  12:20

      原标题:从汉“朱庐执圭”到民国“保亭县政府印”——

      方寸之印见证海南千年郡县之设

      “朱庐执圭”印

      保亭县政府印

      保亭县政府印边一侧镌刻“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

      “朱庐执圭”印蛇钮

      保亭县政府印把的左边铭“印铸局造”,右边铭“保亭县政府印”。

      在很多人看来:海南岛因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中央政权对其经略都不十分精心。但通过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一些相关文物的发现,颠覆我们过去的看法。“朱庐执圭”印和“保亭县政府印”,这两件时隔千年的文物,共同印证了海南郡县制的历史,其意义深远。

      两方县印,是不同时代、不同形制,却是相同用途的官印,它不仅见证了海南郡县之始,还见证了海南历代郡县之设。

      “朱庐执圭”印于1984年由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潭培村一位村民种植橡胶时所得,后为文物部门所征集;而“保亭县政府印”,是此次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新发现,这是目前已知的一方民国时期县印,还是民国时期一方国字号县政府印。

      “朱庐执圭”印,银质,印作方形,规矩精致,蛇钮,盘曲状,通高1.9cm,边长2.4cm,钮高1.1cm。蛇钮作兽首蛇身形,兽首微微上昂,双耳,形似鼠,蛇身周镂精美细密的鳞纹,印面铸阴文篆书“朱庐执圭”四个字,印文工整严谨。

      朱庐,汉之郡县,执圭,爵位也。故其乃汉之官印。现藏于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保亭县政府印”,铜质,印作方形,印把为方柱状,整印系铜铸而成,重0.98kg,长、宽皆6.5cm,高10.5cm,有朱文篆书六字三行镌刻:“保亭县政府印”,于印边一侧镌刻“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另一侧镌刻“国字第四十四百十九号”,印把左边铭“印铸局造”,右边铭“保亭县政府印”,现藏于保亭县档案馆,它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印铸局统一铸造的篆文官印。

      两方县印不同时代、不同形制,却是相同用途的官印,见证了海南历代郡县之设。

      当年朱庐何处是?

      汉代是海南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汉书·贾捐之传》中记载:“初,武帝征南越,元丰元年立儋耳、朱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煲可千里,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由于南越国丞相吕嘉谋反,杀死了南越王和汉使者,拥立赵建德为南越王,而汉武帝刘彻,派前伏波将军、邳离侯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朴等将领率军10万兵分五路征讨南越,结束了岭南与中央王朝的割据状态,重归中央统辖。

      《汉书·南粤传》中:“南粤已平,遂以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当平定南越叛乱后,西汉时期在南越境内并设立九个郡,其中珠崖郡(琼山),儋耳郡(儋州)两郡就在海南,至此说明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管理与统治,海南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后因岛上土著居民反抗,朱崖、儋耳二郡先后罢废近百年,直到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前42年),后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平定交趾郡反叛,复立珠崖郡、县机构,修筑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当地民众,海南又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史载,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儋耳并入珠厓,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罢珠崖郡,置朱庐县,隶合浦郡。《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合浦郡下,朱庐作朱崖。《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合浦郡下尚有朱庐之名。自东汉至南齐,朱庐县时废时置。因此,在这枚“朱庐执圭”印章中,“朱庐”乃朱庐县。

      “执圭”,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爵位名称,有的史籍上称“执珪”。《吕氏春秋·知分》、《淮南子·道应训》皆以“执圭”为楚国爵位名,凡功臣赐以“执圭”。进入汉代,西汉沿袭古制,功臣曹参、夏侯婴、灌婴等,皆赐爵执圭。汉武帝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印的等级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俸禄相当于二千石者朝廷就授予银质印章。

      “朱庐执圭”亦银质印章,当系为汉时海南朱庐之地某封爵之印。

      从保亭司、保亭营到保亭县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先秦时期,海南岛先后属“南交”和“扬越”之南域,秦代属岭南象郡边缘。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儋耳,珠崖两郡,辖16县,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撤郡改设朱庐县,属合浦郡。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崖州,统于广州。隋设儋耳、临振、珠崖三郡。唐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安州五州23县。宋设一州三军(琼州、昌化军、万安军、吉阳军)。元代建制多仿宋代。明设琼州府,统儋、万、崖三州13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琼崖绥靖处,辖13县。1935年又在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增设3个县,全岛共16个县。其中,保亭的县名来源于明代的“保亭司”,到清代改称为“保亭营”,直至民国24年(1935年)3月,广东省政府决定设置保亭县,由崖县(现三亚市)的不打、六罗、首弓、三弓、抱龙峒、同甲峒、水翁峒,陵水县的保亭、六弓、七弓、乌牙峒、巅门团、百石团、五指山、七指山、水满峒、分界岭吊罗山,万宁县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的竹根峒、太平峒、茄曹峒、合水园,定安县的船埠、南引图、冬加团、母端山等地组成。

      “保亭县政府印”,即该时县府之印。而据其相关铭文,民国时期县级政府之印,系由中央铸印局统一铸造,不仅有统一的形制,且有统一的编号。

      目前,全国尚无其它类似民国县印发现,但在安徽新发现的“国立安徽大学关防”籇书印,与保亭县印的形制几乎一样。都为纯铜铸造、长柄,方形。安徽印为“国字第七千五百三十九号”,“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制,安徽印的发现,为保亭印的鉴定提供了佐证,进一步说明了民国的官印都是由中央印铸局统一制作、统一编号,下发到各级官办机构使用。解放至今不到70年的时间,按说收藏单位和民间应该有大量的民国官印存世并发现,但至今寥寥,估计这与解放初期的政策有关,当年号召“砸烂一个万恶的旧社会”、“夺过印把子”,加速了民国官印的损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从海南最早的爵印“朱庐执圭”,到民国县印“保亭县政府印”,这两方一前一后的地方官印的发现,不仅对海南岛历史地理及历史沿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完整反映了中央政府对海南经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