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大局”:科技创新与中港互通
哀声一片,浓浓的焦虑感笼罩着市场。去杠杆、贸易战、人民币兑美元下跌……内外利空消息同步迭起,让人看不清前路。
A股大盘指数已经处于数年低位,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很多关注许久的股票已经一再下跌,早就穿破了曾经定下的买入价,但是你敢下手买入吗?还记得自己曾经信誓旦旦“只要某某股票降到多少,一定买入”吗?是不是现在觉得看空的理由更为充足?
彼得·林奇说过:
“每当我对目前的大局感到忧虑时,我就会努力让自己关注于‘更大的大局’。”
站在如今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有哪些确定的趋势可以纳入“更大的大局”中呢?
01
新经济依然是资本追逐的热点
2018年8月3日,苹果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公司,不管下一步如何,这标志着资本市场全面进入新经济时代。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到“新经济”一词。此波“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
每一轮新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变迁,从20世纪初的钢铁,到20世纪中的汽车,再到今日之智能手机及互联网,这种变迁伴随着资本的介入不断加速,过去十年间,美国股市市值TOP10的公司中,科技股从1家增长至6家,2018年,前6家全部为科技巨头企业(附表)。
再将时间线拉长,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资本市场始终追随着最新科技成果,曾经辉煌的铁路、电报、电话就是今日的智能手机、互联网,而未来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美国的资本市场始终紧跟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产业。
而中国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制度尚不成熟,市场表现出暴涨暴跌的态势。尤其是本轮A股熊市开始于上一波创业板超级牛市,彼时与新概念沾边的上市公司都谱写了股价暴涨神话,引发了大规模的创业热、投资热、扩张热、并购热以及重组热,而后泡沫破裂,给投资者留下一地鸡毛,也让人对新经济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事实上,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历史绝不可能逆转。资本的疯狂确实导致了大泡沫和大洗牌,但依然极大地推进了技术的成熟速度,热炒概念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但就在这泡沫之中,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和机会被发掘,经过洗牌再发展,小企业奇迹般地长成为代表时代的大公司。中美皆如此,只不过,制度尚不成熟的A股市场将这一过程演绎地更为激烈与迅速。
与美国资本市场产业变迁一样,在中国新经济也已成为财富的主引擎。尽管创业板经历了“崩盘”般地洗礼,以新财富500富人榜行业富人的数量为例,2017年代表新经济的TMT行业富人达76名,首次超过了房地产业,居创富行业之首。而到了2018年,TMT行业优势进一步扩大。新兴科技对产业格局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今大家最为关心的中美贸易战,经过几轮的出手之后,特朗普的底牌已经明晰,其最为核心的问题并非贸易顺差,而是科技战。中国拥有劳动生产率高、基础建设完善、产业链健全等别国无法比拟的优势,美国要保住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只能从核心技术出手控制。
在此次贸易摩擦中,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软肋也已凸显,美国在高端的芯片处理等核心领域遥遥领先,成为卡住中国发展的抓手。不过,我们也并非没有希望,在AI应用领域比如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等方面我国的投资量、企业数量都远远超过美国。
在此态势下,中国只有继续大力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加大研发经费,发展核心科技创新这一条路。从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图1),宏观层面对新经济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仍将提升。
02
中资国际化引领港股大时代
尽管当前逆全球化升温,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仍为大势所趋。2018年,A股与港股市场共同开启新一轮的开放与创新:中国证监会CDR试点意见出台、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沪伦通(伦敦及上海股市互联互通);港交所重新修订《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及未有收益和盈利的生物科技领域公司上市。
多年来,中国一批最具创新活力的新经济企业代表均在海外上市,这不能不说是资本市场之痛,此次中港市场一系列的改革旨在吸引新兴产业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资产从海外回归。香港市场作为内地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将率先受益,在此次上市规则改革的催化下走进大时代。
长久以来,港股的新经济产业占比并不高,早前就因为不接受“同股不同权”而痛失阿里巴巴。由于新经济公司在创业过程中大多要进行多次融资,创始人团队的持股比例很快就被稀释成很小的一部分。而对公司来说,创始人团队又至关重要,同股不同权模式下,创始人团队持有投票权更高的B类股,即使持股比例被大幅稀释,依然可以掌握控制权,因此新经济公司大都采用这种股权模式。
接受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意味着港股市场为接纳互联网等新经济创业企业做好了制度准备。小米集团作为创新试点的首家港股上市公司,给其他内地企业带来了信心。
除对同股不同权的规则改革,港交所也开始对接未有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内地投资者可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购买于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为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正逐步成为健康医疗行业中发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产业,从前段时间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大家看到了制药公司对整个人类的造福以及其中商业资本的矛盾。新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成果一旦商业化,又会为早期投资者带来巨额财富,与现代资本市场的功能最为匹配。麦肯锡报告统计,全球范围内最大的18个制药公司的生物药在研品种超过900种,市场规模有有望从2016年的2020亿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预计3260亿美元。
对于改革对香港的影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这样解释:“打个比方,在全球资本市场这个大班级里有很多同学,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是两位同桌的同学,考试科目是国际化、市场化的改革开放。如果内地市场改革开放缓慢,那么它在考试中可能只能得到55分,同桌的香港可能有60-70分,我们算是有相对优势。如果内地市场开始大变革了,那内地市场的体量、优势和潜力就会得到充分释放,它的成绩很可能是95分。但这样的大变革必然会同时为香港带来巨大的外溢效应,香港也可以提升到85分,比起全班其他同学,双方的绝对优势都提高了,这对于两者来说都是好事。”
03
低位发行,集天时地利人和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或许这话略显平庸鸡汤,但人性往往如此,在最热或最冷的时候试图否认亘古不变的周期性,习惯于随波逐流。一片氤氲之下,上证综指的估值不仅纵向比走入低位,与全球主要市场相比同样处于低位(图2)。
数据来源:Wind,东方证券研究所 数据截至2018年6月28日
这次的冬天真的与以往不一样,再不会回暖吗?国运来看,尽管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快速增长的过程。经济发展需要健康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确定将是助力创新科技、催生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转型。
交银施罗德逆势推出创新成长基金,配备具有资深投研经验的跨境投资团队管理人,同时配置A股与港股,享受中国增长红利,在专业投资时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对交银创新成长基金来说,下注中国股市,聚焦新经济企业(图3)并非赌博与口号,而是在深入研究之后的理性决定: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已经拥有一批具有投资价值的创新型企业。
以TMT行业为例,尽管近3年来股价不断下跌,但行业营收、归母净利润整体呈增长态势,2017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8.89%、28.40%,整体情况趋于稳定增长。2017年营年营收在 1-2 亿、2-5 亿、5 亿以上的企业均高于2016年,整体来看,越来越多的公司从中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迈进(图4)。
2017年TMT行业研发投入达到 245 亿元,持续高走的研发和人才投入正驱动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淘汰与整合,各细分赛道上的优质企业正脱颖而出,投资价值凸显。除TMT行业外,消费电子增长潜力巨大;云计算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增速达到 64.5%,预计2021年达到170.7亿美元,2018-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43.2%。
港股方面,受益于与内地市场之间的互动以及创新性改革,港股渐进成为中国新兴行业企业的主要上市融资地,2018年上半年共有101只新股登陆香港市场,IPO数量居全球第一,包括小米、美团、映客、创梦天地、猎聘网等新经济代表公司,此外,还有腾讯音乐、斗鱼等一大批企业正在纷至沓来,预计全年香港市场将有180只新股。
新经济类明星创业企业成为赴港上市的主角,这类公司代表中国产业转型和创新的方向,具有较高成长性,盈利增长快,尽管短期内股价有波动,但长远来看拥有成长为巨头企业的潜力,极具投资价值。
众人恐惧时我贪婪,众人贪婪时我恐惧。市场走势几近绝望,投资价值逐渐显现。或许还有很多理由让你觉得“这一次不一样”,但周期性走势不会变,只不过伴随着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分化,而这正是专业投资大显身手之时。
市场低位、跨境投资、专注新经济、专业研究,交银创新成长基金集天时地利人和,对投资者来说,几年后回头来看,会感谢这几年的熊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