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县巴嘎乡: 神山脚下有乐土
巴嘎乡牦牛运输队成员为游客提供运输服务。 记者 格桑吉美 摄
或许是上苍格外的眷顾,让这里成为人间的乐土。
千百年来,无数转神山圣湖的香客和游人,在普兰县巴嘎乡留下了渴望的目光和憧憬的脚步,猎猎作响的经幡和着沉沉低吟的诵经声,荡漾在如海的湖面上,回响在崎岖的山路间,交织成一曲华美而神圣的乐章。
2015年盛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日报》采访组一行,一路仰视着旗云环绕的神山冈仁波齐,眺望着幽蓝似玉的玛旁雍错,来到了巴嘎乡,聆听这片土地50年来的发展变迁,见证当地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记录他们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从小村庄到国际旅游城镇
沿着国道219线朝着狮泉河镇方向一路向西,进入普兰县境内后,在神山冈仁波齐正前方,有一座屋舍密布、炊烟袅绕的大镇子,这里便是巴嘎乡政府所在地岗萨村,规模之大,在地广人稀的阿里颇为少见。因为转山入口处那座数十米高的大经幡,这里又被称为“塔尔钦”(大经幡的意思)。
巴嘎乡有2个行政村,岗萨村在神山脚下,雄巴村在圣湖边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这个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从餐厅到宾馆一应俱全,繁荣程度远非其他牧区普通乡镇能比拟。
但在5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69岁的索南加措生于巴嘎长于巴嘎,在他的记忆里,自治区刚成立时,巴嘎乡只有不到1000人,与大多数牧区一样,大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那时候岗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家家户户住在小帐篷里,唯一的房子是区公所的土坯房,吃的主要是糌粑和牛羊肉,面粉和大米只有过节时才能分到一点。”老人一边说着,一边眯着双眼,沉浸在往昔的回忆中,“转山转湖的人是有一些,但都是自己走自己的,跟我们老百姓也没什么关系。”
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和旅游的兴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前来巴嘎的香客和游人逐年增多,当地开始渐渐兴旺起来,有做生意的,开旅馆的,房子也越盖越多。 2014年,全乡拥有商店、旅馆、餐厅、“牧家乐”达387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岗萨村成立了牦牛运输队,雄巴村办起了温泉洗浴中心和招待所,还有的群众选择自主创业,过上了吃“旅游饭”的富足生活。
2013年,普兰县与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由后者开发经营神山圣湖旅游资源,启动了神山圣湖旅游景区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两年来,先后在巴嘎乡建设了喜马拉雅冈仁波齐大酒店,投资100万元建设神山垃圾填埋场,投资335万元建设塔尔钦游客救援中心,启动219国道沿线“黑帐篷”营地计划,使巴嘎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接待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巴嘎乡被自治区列为20个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项目,计划建设3年,第一年投资3亿元。目前,由自治区建筑勘察设计院制作的《阿里塔尔钦国际旅游小镇规划及风貌设计》已经完成,届时,巴嘎乡将被改造成为拥有7大片区、独具普兰特色和神山圣湖风情、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国际化的旅游城镇,掀开该乡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得知这个好消息,索南加措乐呵呵地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亲眼看到了50年来巴嘎的变化,我还要多活几年,看看巴嘎更加美好的未来。”
放下羊鞭吃上“旅游饭”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依托旅游资源,让更多的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今天巴嘎乡的发展大计,在这方面,岗萨村牦牛运输队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今年55岁的尼玛益西多吉既是岗萨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牦牛运输队的法人代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岗萨村的群众开始零散地为游客提供转山驮运服务,1996年,村委会一致通过决定,由时任村委会主任的尼玛益西多吉牵头贷款88万元,成立了村集体的牦牛运输队,仅用3年就还清了贷款。2005年,运输队申请成立为专业经合组织,有了正规的组织机构和章程。现在,运输队有3203头牦牛和500匹马,岗萨村289户、998名群众全部参与其中。
“运输队采取的是轮转制,每户轮流出人参与运输服务,保证大家公平地增加收入,”尼玛益西多吉说道,“我们还在转山路沿线开设了帐篷宾馆和餐饮服务店共18处,以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也扩大我们的经营范围。”
他介绍说,现在一天牦牛的租金是250元,马300元,牵马人一天工资250元,背夫200元,在旅游旺季,这个价格的收入相当可观。去年,恰逢12年一度的马年转山活动,巴嘎乡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和转山转湖群众42.5万人(次),牦牛运输队实现总收入950万元,人均年增收7000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随着牦牛运输队的红利增多和国家禁牧减畜政策的推行,不少群众告别了传统的放牧生活,纷纷投身于旅游发展的浪潮中,快速积累着自己的财富。
在雄巴村,依托神湖和吉乌温泉,村里办起了温泉洗浴中心和招待所,去年实现收入71.5万元。村党支部副书记尼玛说,现在全村有村办招待所3家,群众自办家庭旅馆17家,同时销售五彩砂、干鱼等神湖特产,很受欢迎,下一步要把吉乌温泉好好宣传出去,让它成为游客游神山圣湖的必到之地。
放下羊鞭,吃上“旅游饭”,这是今天巴嘎乡群众真实的生活写照。
安居乐业人心所向
走在巴嘎乡宽敞的大街上,熙来攘往间,很少看到脏乱差的现象,路边的公共设施、群众的屋前屋后干净而整洁。
“这里是神山,绝不能给神山抹黑,一定要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城镇卫生环境,让群众住得舒适,游客玩得舒心。”巴嘎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俊华说。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使巴嘎乡的面貌焕然一新。
仅去年一年,巴嘎乡就在重点景区、地段实施整治工作26次,雇佣民工1012人(次),投入资金45万元,清理垃圾6000余吨。同时,普兰县还出资80万元,帮助巴嘎乡成立了环卫队,购买了环卫设备,每天清理城镇和景区的垃圾,维护神山的纯净。
“以前我们的垃圾都是随便找地方扔,时间久了,就变成一个个垃圾堆,现在只要整理好放在门口,垃圾车就会准时过来收走,很方便。”巴嘎乡群众普布卓玛由衷地对记者说道,“看着生活环境变好了,大家都很高兴,很舒服。”
2013年,巴嘎乡便民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共设立7个服务窗口,14名工作人员,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三种制度,两年来,中心每天人流如梭,为群众办理了一大批实实在在的好事,由于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群众满意,被列为典范在阿里地区推广。
2014年,巴嘎乡实现农牧民人均收入7912.78元,同比增长9%,劳务创收305万元,同比增长12.5%,建设完成了100套安居暖房,73套高寒棚圈、2套村民作业小组活动室、500千瓦光电站、市政道路建设、给排水工程、路灯、农贸市场、岗萨村利民商店、雄巴村温泉洗浴中心改扩建等多个项目,巴嘎乡完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国家教育部验收。
这就是今天的巴嘎,旅游兴旺、城镇发展、群众安居乐业,这片人间的乐土,正在神山圣湖的环抱中绽放出绚丽而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