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化江畔的黎族原始制陶“活化石”
原标题:昌化江畔的原始制陶“活化石”
羊拜亮用泥条盘筑起器皿的主体。
羊拜亮和盘制成形的陶罐。
“宝宝你不要哭,看妈妈做陶多辛苦!等妈妈把陶做好了,就用它来做糯米,让你拿去分给你的伙伴们吃,记住吃了要把陶带回来呀,妈妈做这陶很辛苦!”黎族阿婆羊拜亮唱的这首古老的《制陶歌》,现在会唱的人已经不多。
同样,掌握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人也不多了。随着现代化进程,人们纷纷用上了金属、玻璃、塑料制成的器皿,陶器已不常见,那黎族代代相传,承载着生活、审美的原始制陶技艺也日渐式微。
然而,古老的记忆岂能轻易丢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与开发。
把祖先的手艺传下去
今年88岁的黎族阿婆羊拜亮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羊拜亮是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保突村人。见到羊拜亮时,她正在屋旁的菜地里除草。老人满脸皱纹密而深,依稀能看见文脸的痕迹,两只眼睛很明亮,耳朵也很好使。因为风湿病的缘故,双腿有点不便,但拄根木杖并不影响行动。
保突村距昌江县城石碌约5公里,位于海榆西线旁,属于哈方言黎族村寨。这里四周丘陵起伏、干旱少雨,没有河流,田地很少,挖土烧陶成为保突村妇女养家糊口的重要方式。
“以前很缺水,人渴起来,牛脚印里的水都喝,什么都没有,人经常饿肚子,做出陶可以去别村换粮食。”羊拜亮精神很好,声音洪亮,她不会讲普通话,用黎语跟人交流。
陶器换粮食属于原始的以物易物,常按照一个陶器容积的大小而换取等量的粮食。羊拜亮年轻时常常早上挑着沉甸甸的陶器,晚上换回沉甸甸的谷子,偶尔也出门换鱼干、竹筐等,法则大同小异。
几十年前的保突村,大部分妇女都烧制陶器,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使用黎族陶器的人越来越少,黎族陶器已经没有市场,制陶的人也越来越少。但羊拜亮始终没有丢弃这一手艺,还把它传给了女儿黄玉英、孙媳文阿芬、曾孙女黄翠美。
“没到10岁,我就跟着妈妈学做陶,看她怎样拍,我也就跟着拍。她经常打我的手,打我的手是让我长记性。”羊拜亮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母亲学制陶的事情,70多年来,羊拜亮做过无数件陶器,甚至通过交换粮食养活了一家人。
“我还是要把祖先的这门手艺传下去。我外婆传给我妈妈,我妈妈传给我,我要是不传下去,死了她们会骂我的。”羊拜亮说,虽然做陶很辛苦,而且越来越少人做。
如今,她有了3代传人,女儿黄玉英的手艺甚至超过她。这让老人很高兴,祖先的手艺没在她手上中断。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