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华时评:把环保“红线”划在领导干部头脑里

11.03.2016  11:25

  习近平总书记10日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美好环境的渴求,是我们攻坚克难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多年积累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建设生态文明,要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中低端,向更多依靠技术和服务的中高端提升,要学会在补“生态短板”中创造更多“绿色财富”。

  生态保护要想不打折扣落实在行动上,关键需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违法成本过低等问题。通过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的环境治理机制,让环保执法的“牙齿”既能“硬起来”,也能“咬下去”。在制度上,形成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严格的终身追责制度。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彰显执政党的责任担当,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这就要求环境保护的“红线”不能仅仅划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更要划在每位领导干部的头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