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宝库”后继乏人 海南启动“语保工程”挽留乡音
海南“方言宝库”后继乏人
今年启动“语保工程”挽留乡音,寻阿公阿婆来秀方言
从今年开始,我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海南汉语方言调查工作(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海南方言面临着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语保工程”对于保护海南方言有着什么样的意义?相关部门及专家在接受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呼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护一个地区的方言,也是保护一种文化。
资源丰富:
海南是语言复杂地区
海南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移民岛,各地移民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交融、碰撞。在多元文化中,海南方言则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变体。正因为如此,被语言专家视为“方言宝库”。据相关资料介绍,海南岛上通行的除了普通话,还有黎语、海南闽语(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语、客家话、村语、勉语(苗话)、回辉话、军话、附马话、那斗话、广州话、迈话和壮语等14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方言。
海南大学教授、海南方言研究所所长辛世彪说,海南是公认语言复杂地区,在方言语种的界定上同样存在争议。如海口的长流和火山口一带的居民,民族成份是汉族,但说的不是汉语方言。
按照海南方言类型及行政区域的差异性与代表性,我省拟从2016年起用四年时间完成海南10个市县的汉语方言数据库建设,2016年确定的第一批调查点是海口市和文昌市。
后继乏人:方言逐渐淡出生活
在海南,大多数人所讲的“海南话”属于汉藏语系中的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
然而,就是这种原本在海南岛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如今却面临着重重危机。有不少海口本地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用普通话和家长、同学交流,现在的思维方式已经是普通话模式了,虽然小孩偶尔可以听懂大人讲的海南话,但用海南话交流是远远不够的。
辛世彪教授在进行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只海南话面临着这样的境遇,其它海南方言遭遇同样的命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电视、广播媒体的普及,海南方言已经越来越难保持它原有的模样了。”
在海南方言学术研究领域,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研究人员缺少,研究经费缺乏。有专业人士称,“在海南方言研究中,前辈学者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这些研究只是海南方言资源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还未挖掘。”
海南大学教授李仁君认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推广、现代经济的发展、外省人员的不断增加,海南方言出现不断弱化趋势:一是会说海南方言的人在逐步减少,特别是在城市的孩子中更为突出。二是海南方言的语音、词汇逐渐变得混乱。海南方言会有慢慢失传的风险。海南方言是海南人的一张名片,传承它有利于海南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地海南人及其后代的乡情回归,增强国内外海南人的凝聚力,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保护措施:
建数据库关键是找人
据介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保护及保存地方语言文化而启动的一项全国性工程,通过对调查点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音人进行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将采录的数据以数字化方式存入国家和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
“语保工程”专家团队成员辛世彪认为,“对于发音人的选择非常关键。尤其是老年方言发音人,对于其出生、生长、年龄、居住地及语言环境、文化程度,均有一定的要求,绝不是随随便便找个当地人就行的。”
比如说,对老年方言发音人的要求是,年龄在55岁-70岁之间;能说地道的本地方言,身体健康,开朗健谈,无缺门牙的情况;文化水平应为小学以上,高中以下。同时还征招口头文化发音人,要求其年龄在55岁-70岁之间;熟悉当地歌谣、故事及其他口头文化内容。
“他们需在本地出生和长大,民族成份为汉族,未曾在外地常住(一年以上),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本人祖辈两代以上及配偶均为本地人,且无在外地一年以上生活经历;除男、女青年方言发音人可以因求学离乡外,不能有在市(县)以外地区单次连续长住一年以上的经历。”据介绍,海南有不少地方,因为不同方言或语言的人混居,经常会出现一家人讲几种方言的现象。这种情况亦不符合要求。
经面试确定为正式发音人的,由专家团队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进行音像采录。因为发音人的情绪、录音人的操作水平都有可能影响音像的质量。录音工作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所以,除要求其发音洪亮清晰之外,还希望发音人富有责任感,热情耐心,能积极配合专家团队工作。